中俄两国长达4300公里的边境线主要集中在远东,而两国在国内发展重心上存在一定的区域错位,中国侧重于发展东部,而俄罗斯侧重于发展西部。这种区域错位造成了边境两侧经济发展及人口总量的不平衡,再加上一定的历史原因,使该地区对俄民众来说成为了一个较为敏感的区域。由于俄远东地区所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丰富的资源,势必会吸引中国公司以及劳务人员进入该地区,然而部分俄罗斯民众却放大了这种正常经贸往来的不利作用,甚至将其上升到对本国主权的威胁。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态――“中国发展迅猛,成就巨大,两国国力的此消彼长导致一些俄罗斯人心理失衡和强烈的嫉妒,由此诱发种种偏见。”李随安.中国和俄罗斯:国家形象之比较.西伯利亚探讨,2017(4):55]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个别中国商人及劳务人员在俄境内的一些违法行为,以及对当地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对“中国威胁论”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 随着中俄两国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以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威胁论”已不再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在俄罗斯甚嚣尘上,其市场也日渐萎缩,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俄实力差距将继续扩大,俄罗斯的失落感会越来越严重。这会作用对华合作的积极性,俄将变得更加挑剔,更激进地维护本国利益”,[注:盛世良.东北沿边开放与中俄关系背景略论.西伯利亚探讨,2017(1):6]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中国威胁”的声音将不会彻底消失。 作用俄民众对华认知的本体因素及中国的应对方法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作用社会认知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这些因素包括认知对象的特点、认知当时的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特征以及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定势等。[注: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77-179.转引自钱洪良,杨光海.中国和平崛起与周边国家的认知和反应.军事谊文出版社,2017:88]此处尝试截取其中一点,从涉华民调结果切入,对作用俄民众对华认知的本体因素进行探索,以期更加深入地了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进而提出改善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几点建议。 1.作用俄民众对华认知的本体因素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该问题,首先以两份相关数据为例进行略论。“哪一个国家对俄罗斯而言是最需要也是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与其中哪一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俄罗斯来说是最重要的?”――基金会于2017年在调查过程中提出了该问题。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跻身前三名(分别为18%、12%、11%)。对受访者的背景情况进行对比后可发现,领导阶层(26%)、公司主(22%)、高学历及中高收入者(各有18%)、远东地区的居民(23%),特别是阿穆尔边疆区的居民(28%)更倾向于认为中国是最需要的合作伙伴。[注: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网站,01.07.2017,Пресс-релиз,Обыден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count_/china/news10709] 此外,根据基金会2017年的一份数据统计,29%的受访者表示,对这个国家感觉不错,相较于其他人,莫斯科人和高学历者更容易给出这个答案――分别为40%和41%;56%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这个答案关于农村居民、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以及35岁以下的居民来说较为普遍;9%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的感觉不好;另有6%的受访者表示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网站,31.07.2017,Опрос населения,Образ Китая. pol/count_/china/d083021] 通过这些数据,可见,从地域因素来看,边境州省的居民更倾向于将自己的邻居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其中,远东地区的民众更加看重中国的价值,然而,对“中国威胁”最为敏感的也恰恰是该地区的民众,可以说,防范与合作的特点在该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关于莫斯科而言,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地区的民众能接触到更多的两国间的政治文化交流活动,也能较为容易地感受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作用力和国际地位,对华认知要相对全面深入一些;关于农村及中小城市的民众而言,受自身环境所限制,往往会感觉不到或是很少能感觉到中国的作用以及中国因素在其生活中的存在,因而形成了一种对华认知的缺失。 从社会阶层因素来看,高收入和高学历者、商人和公司主以及领导阶层往往被称作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相比,他们掌控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对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有着更理性清醒的认识,能接触到更多的华人及涉华信息,不会轻易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作用,能否带来切实稳定的利益是决定他们态度的主要因素,也正因此这些人更加看重与中国的合作,对华态度也较为�友好。� 对作用俄民众对华认知的本体因素进行略论后可知,俄民众对华认知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和社会阶层区分性,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看待中国的视角也是不同的。“邻、都、高、商、官”这五类人群对中国更为看重和关注,“邻”,即邻近中国的远东地区的居民;“都”,即首都莫斯科的居民;“高”,即高收入和高学历者;“商”,即商人和公司主;“官”,即领导阶层。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时,应针具体人群的不同特点,有区别地进行交流和宣传,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2.改善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几点建议 “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不仅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2):126]。随着中国越来越全面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建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那么,究竟该如何进一步改善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通过前文的略论可以看出,近年来,俄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总体对华友好、认可中国崛起现实、对华深度认知不足、合作与防范并存、民众个体性异同明显。针对这些特点,要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家形象首要的是全面提升中俄两国关系中的“内生因素”。“内生因素”是指“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两国人民的了解与信任,并使两国人民能从合作中获利,从而生产进一步合作的动力”。[注:唐世平.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277]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开展受众面广的人文交流活动,逐步提升俄民众对华认知深度。 目前,部分俄罗斯民众对当今中国缺少深入了解,对中国人民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此,应进一步加强两国官方及民间组织各层次的人文交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把握俄民众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开展方式不同的宣传交流活动。继续加强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推广,借鉴“国家年”、“语言年”活动的成功经验,开展参与面广的人文交流活动,并以刚刚启动的中俄“旅游年”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俄民众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动性。同时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俄罗斯民众,特别是年青人能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接触到中国人民,最终提升对中国社会的认同感。 第二,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互利合作,努力消除俄民众的防范心理。 边境地区是中俄两国间商业交往最频繁、人员往来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最容易塑造国家形象的窗口,针对当前俄边境地区民众对中国既借重又防范的心理状况,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双方产业链相接,实现互利共赢,让俄民众切实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好处,改变中国“掠夺者”的形象,使其明白中国的崛起带给世界的将是和平而不是霸权与扩张。随着《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17-2018)》的签署,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已初步展开,相信这些努力在将来能够切实消除俄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上的误区与偏差,增进两国民众间的互信。 第三,依托对华友好的“精英阶层”,广泛拓展对华友好的人群范围。 针对俄民众对华认知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阶层性区分的近况,应依托当前对华态度较为友好的“精英阶层”,在巩固其知华、亲华的倾向同时,利用他们较强的社会作用力,对其他各阶层起到增信释疑的影响,帮助中国在俄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拓展对华友好的人群范围,使更多的人理性、友好地看待中国。 第四,规范在俄华人的行为,进一步改善华人形象。 俄罗斯社会对在俄华人的看法往往会作用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目前,个别在俄华人行为举止不够检点、时有违法行为发生,这些都使得相当数量的俄罗斯民众对在俄华人群体本身和中国国家形象都形成了负面印象。对此,中国驻俄外交部门应在维护华人基本权益的基础上采取方法提升其素质,配合俄方规范其行为,努力塑造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遵纪守法的华人形象,改善俄罗斯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为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打下一个扎实稳定的社会基础。 (责任编辑:张业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