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改善的症结何在,其本质障碍是否能够克服?本文以实证数据考查了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并结合中东欧国家公民认知态度的数据测评略论,认为中东欧国家不可能与俄罗斯恢复传统的战略联盟关系,而关系正常化则是最可能的优化结果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乌克兰(12%)、德国(16%)继续维持与俄罗斯出口贸易大国的地位,而英国(7%)、法国(6%)、美国(7%)以及中国(11%)也成为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国家,中东欧国家中除波兰(10%)异军突起外,其它国家仍然占据很小的比重(如图表3)。俄罗斯对波兰贸易的大幅增加是由于2017年大选后,波兰政府有意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而俄罗斯也相应取消了对两国之间肉类贸易的限制,但是2017年俄格冲突后,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又开始恶化。在2017年俄罗斯的进口贸易中,中国、德国在选取的国家样本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英、美、法,中东欧国家的比重仍居于最低(如图表4所示)。 (二)波兰、捷克对外贸易情况略论 如果说俄罗斯对外贸易数据的变化仅提供了俄罗斯转型十多年对外贸易的结构变迁,那么中东欧国家对俄和其它国家的贸易又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呢? 波兰是中东欧国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捷克由于其工业化历史悠久,二战前就位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行列,这两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东欧国家自身经济结构转型的普遍性。 我们把选取的波兰、捷克中央统计局的每5年一次的历史统计数据与2017最新统计资料略论对比可以看到,以波兰为例,在1980年波兰进出口贸易伙伴贸易份额的排名前三位的排名是苏联进口33.1%,出口31.2%位列第一;联邦德国进口6.7%,出口8.1%位列第二;民主德国出口6,6%,进口6,9%位列第三。而转折点是发生在1990年,由于“两德”统一,中东欧自身转型,当年,德国一跃成为波兰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以对波兰进口20.1%,出口25.1%顶替苏联位列波兰贸易份额第一;排名第二的苏联份额则下降到出口19.8%,进口15.3%;排名第三的分别是意大利进口7.5%,英国进口7.1%。如果说在1990年苏联占波兰贸易还有一定的比重的话,那么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在2017年,波兰前几位的贸易伙伴是:对德国进口23.6%、出口25.1%位列第一,对俄罗斯进口9.9%,法国出口6.3%位列第二,而对中国进口7.3%,意大利出口6%位列第三。且在与俄罗斯的贸易中,能源产品占90%左右的份额。 2017年,德国仍然是波兰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而波兰对俄罗斯的出口份额只相当于德国的1/5,少于捷克、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如图表5所示);而进口贸易中,俄罗斯占据了10%的比重,最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取消了对波兰出口肉类的限制。因此使得俄罗斯在波兰的进口贸易中比重上升(如图表6所示)。 再以捷克为例,可以进一步验证俄罗斯在中东欧国家中的贸易地位。1999-2017年历史数据显示,就捷克的出口结构构成而言,其对德国的出口一直稳定在30%左右,而对欧盟其他国家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四国合计比例在35%,而俄罗斯的份额仅与遥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相当,从未超过5%以上。同样,进口的数据也惊人地表现出相同的结构,所以俄罗斯在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非常微弱,其地位也无法与德国等欧盟国家相提并论。 在总结中东欧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波兰、捷克的贸易数据时不难看出,与欧洲国家、而非俄罗斯的贸易深入融入是这些国家的普遍现象,而缺乏以贸易为基础的物质交流,也在根本上冻结了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空间。 三、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测量略论 从贸易实证数据略论中已经得出,目前俄罗斯在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地位已经远不如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不仅较历史有巨大的疏远,而且其在外交关系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改进程度也堪称有限。而如果说贸易融入情况仅提供了冷冰冰的数据,那么下面我们将从公民态度测量的数据略论,探索一下内在阻碍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本质关系改善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根据欧洲晴雨表、各个国家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及调查报告,不难发现中东欧国家的被访者更倾向于认同其国家与欧盟的关系在不断改善,而较为消极地评价其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下面将以波兰和捷克为例具体说明。 自2000年以来,在国民认知态度上,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都不容乐观,大多数波兰人认为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很糟糕。2017年大选后,波兰政府有意改善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也相应取消了对肉类贸易的限制,此后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2017年俄格冲突后,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又重新恶化。 俄格冲突后,波兰民意调查探讨中心对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做了一项调查,并汇总了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如图表9所示,对波兰与俄罗斯的关系持较高评价的被访者比例一直较低,并且变化幅度不大,都在20%以下;而持消极评价的被访者比例变化幅度较大,并有上升的趋势。 而在俄格冲突是否进一步加剧了波兰与俄罗斯关系的恶化的态度认知上,多达66%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的作用,认为作用有限的占18%,不能确定比例占10%,而认为没有作用的仅占6%。 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2017年欧盟官方也对欧盟各成员国做了民意调查。与过去两年相比,波兰人民对自己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积极态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在受访者中,63%认为波兰加入欧盟是一件好事。与欧盟的平均水平53%相比,波兰人民更多地表现出他们加入欧盟的积极性。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超过2/3的波兰人认为他们国家从欧盟中获益。民众持赞成态度比例为74%,与往年一样,这一比例仍高出其他大多数国家。而与欧盟平均水平56%相比,2/3这个比例也已经相当高了。再者,在欧盟的平均水平中,反对自己国家从欧盟中获益的受访者约占31%,而波兰的反对者低于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14%。在同一样本调查中,近2/3的波兰人认为,他们国家在欧盟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近五年来,这一比例一直位于62%-68%之间,显示了高度的稳定性。从另外一个比较奇怪的数据略论中可以看到,作为新成员国的公民,波兰人似乎比其他国家更倾向于了解欧盟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同样,捷克的调查数据与波兰有类似的情况。仅是在变化趋势上和关于加入欧盟的评价上,持中立态度的捷克被访者较波兰居多,波兰积极评价显著高于捷克14个百分点。 如果说波兰、捷克的态度测评数据仅仅是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公民对俄罗斯和对欧盟截然不同的态度的话,那么不妨看看俄罗斯公民又是如何看待中东欧国家的。从2017年底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FOM)组织的一项大样本态度测评看,在被访的俄罗斯公民中,其对中东欧代表国波兰的态度评价非常低。在被问及如何看待波兰对俄罗斯的态度上,38.1%的被访 者认为是“不友好”,不回答31.8%,而认为友好的仅占30.1%;而当问及俄罗斯与波兰两国关系将向何方向发展时,回答“不会改变”比例为31,7%,回答“关系变坏”占29.1%,俄语论文题目,不予回答的比例32.8%,而仅有6.3%的被访者认为两国关系会改善。来自同样探讨基础的态度测评数据表明,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公民的相互敌视态度是对等的。而从国际交往理论和实践看,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特别是稳定关系的培育和发展,均离不开以公民认知态度为基础的文化潜意识认同。缺乏相互认同的态度评价,仅靠高层政治领袖的外交努力,其关系维持纽带是脆弱的。 四、探讨结果略论 尽管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除了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加入了欧盟。前文的两项数据略论也证实了在对外贸易领域和民意评价领域,中东欧国家都逐渐疏远俄罗斯,而更偏向与欧盟国家的合作。在判定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上,我们不能仅凭贸易和民意测量这两个因素进行全面结论性判断,因为从逻辑关系角度而言,贸易关系本身构成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良好关系之间的必要条件,民意态度测量结果构成两者关系之间的充要条件,这两者仅是构成结论的一个组成因素,从作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其它充分必要条件看,笔者认为,至少还有以下核心因素将不同程度地长久作用着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国家互信的深化。 (一)历史沉积化解 就近代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历史交往来看,中东欧国家始终缺乏与俄平等的国家地位,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是被掠夺与被侵略的对象。因此,中东欧人对俄罗斯的不信任和恐惧似乎是天然的,是民族历史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些中东欧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复站位的历史,包括对俄敌对的历史,也作用着俄罗斯人对中东欧人的怀疑和仇恨。而冷战期间,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布拉格之春等来自记忆中的镇压给中东欧人民留下了“血”的回忆,仍然让人挥之不去。历史可以随时间远去,但随历史积淀下来的基本偏见和民族隔阂却不会轻易消失。中东欧国家对俄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除了俄罗斯内在的、传统的“大国沙文”态度外,冷战期间,其在大党、领导党、老子党意识下处理中东欧共产党同盟的态度,不仅无益于中东欧左派,同时还给中东欧中左与右翼一直以攻击的口实。这既是造成中东欧国家疏远俄罗斯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阻碍双方发展关系的本质障碍,这一点在中东欧公民态度测量数据上显示得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客观化解历史沉积是摆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面前的难题。 (二)安全阀角色变更因素 中东欧地区是一个广阔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这一地区不仅是各个时代帝国和不同文化、宗教交汇与冲突的场所,同时一直也是俄罗斯与西方列强的必争之地。谁是谁的安全阀这一问题事实上一直是冷战中,包括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争夺战略的焦点,而自愿成为西方的安全阀却是中东欧国家给出的现实回答。站在中东欧国家角度看,为了寻求安全保障,防止冲突的发生,中东欧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入北约,寻找到安全庇护和精神价值回归场所。而对俄罗斯来说,北约向中东欧地区东扩,则打压了俄的战略缓冲空间,因此俄对北约东扩怀有持久性的警惕态度。除了中东欧战略冲突安全阀角色的变化外,在经济与社会融入方面,西方又实施积极的欧盟东扩战略,力图以经济为纽带,以社会结构接轨为基础,全面将中东欧国家纳入西方体系。而中东欧国家这种战略安全、经济联系、社会结构安全阀功能的彻底转换,虽然是中东欧国家的主动选择,但这种彻底背向转化关于俄罗斯而言,似乎并不在其潜意识战略预判之中,反而滋生了俄罗斯精英与民众的普遍怀疑、敌视中东欧情绪。而如何正确对待中东欧作为传统意义上俄罗斯“安全阀”角色的转换,关于俄罗斯而言不仅意味着战略调整,同时也是一个心理适应问题。 (三)经贸不平衡关系的自然缺陷 就地缘而言,俄罗斯与欧盟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与欧盟经贸合作符合俄罗斯的根本利益。虽然欧盟扩大后,俄罗斯与整个欧盟的经贸水平大幅上升,但俄罗斯与同为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水平却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俄罗斯与许多中东欧国家原本签有各种双边条约和协定,其中包含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能源价格上),而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这些文件随之失效,它们将执行欧盟统一的规则,从而对俄罗斯带来不利作用。除此之外,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经贸领域存在的微观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是合作的领域单一。中东欧国家作为欧盟的新成员国,其除了农产品作为欧盟经济体的补充外,大量加工制造订单来自欧洲其它国家和西方在中东欧的投资,而其与俄罗斯则缺乏贸易的广泛性与互补性。其次,双方的贸易结构不合理。俄罗斯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其对中东欧地区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需求总量具有一定的恒定性。由于俄罗斯能源产品具有相对的垄断定价权,在过去若干年持续的高油价环境下,俄罗斯的贸易顺差较明显。贸易不平衡困扰着俄与中东欧国家,包括能源过境问题冲突,如不能妥善解决,将作用今后双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以上略论,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已经现实地、全面地在政治架构和价值观认同上融入了欧盟,其在贸易和投资关系上与欧洲其它国家有更稳固的“血肉联系”,与俄罗斯仅是必要的、有限的现实贸易联系,而其几乎已经固化的公民态度认同也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其与俄罗斯关系的深化。因此,从现实角度看,以中东欧国家普遍建立的“民主议会”制度而言,由于存在公民态度敌视的不可逆转性,即使中东欧与俄罗斯国家中的任何一方政治家,在外交上与政治互信上展开对等努力,包括文化外交的努力,其至多也只能使双方的国家关系恢复到“平等的正常化”,而非战略盟友关系。这个结论,至少符合对在中东欧一方的基本情况的略论。由于中东欧国家贸易结构上的现实情况与公民态度上的普遍敌视,如果俄罗斯过度使用“能源战略武器”打压、恐吓中东欧国家,反而更容易出现“敌对性抵抗反弹”。从俄罗斯近几年对中东欧邻国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的外交的实践角度观察,恰恰在战略关系处理上最为忽视这个要点。所以,就战略、外交深化互信而言,俄罗斯必须更客观、更审慎地处理此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