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两次金融危机的心思考[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1998年和2017年俄罗斯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产生原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俄政府采取一系列方法来化解危机,取得较好效果。这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危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51.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5-0035-08
  
  1998年和2017年俄罗斯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俄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金融改革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着眼,对俄金融危机的作用、成因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作初步研讨。
  
  一、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
  
  关于俄1998年金融危机,我们主要研讨其造成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法。
  
  (一)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及作用
  1998年5月,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突出表现为卢布对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七点声明,其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卢布“外汇走廊”上限,即把原来5.1~7卢布兑1美元的限制,提高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实际贬值幅度高达50%;暂停偿还1999年12月31日以前到期的国家有价证券,将为其重新办理手续并转换为新的有价证券。“八一七”声明表明俄罗斯政府和央行已经无力偿还外债。从1998年8月17日到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换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由此带来俄罗斯公司和银行倒闭、物价飞涨、经济衰退,爆发了以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宣布卢布贬值及延期偿还短期国家债券为标志的金融危机。
  一时之间,长期以来积累的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各种问题集中爆发出来。“八一七”声明后,俄国债市场陷入瘫痪状态,国家短期债券的持有者因国债延期偿还和重组共损失450亿美元,而其中70%是本国投资者的损失。“八一七”声明允许卢布汇率在6:1到9.5:1之间浮动等于变相宣布卢布贬值,“外汇走廊”失去了影响。8月18日外汇交易市场开盘仅35分钟,卢布的汇率就一路跌至9.5:1这一新放宽的外汇走廊上限。国债市场的瘫痪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很快波及股票市场。俄罗斯股票市场本已遭受经济和信心上的双重打击,加上外资在危机期间大举抽逃,股票市场很快陷入崩溃状态。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到1998年8月17日已经跌至109,43点(1997年10月6日的历史最高点是571.66点)。
  
  
  (二)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宏观经济失衡。自1992年转轨以来,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不但没能取得应有的成效,反而引起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滑。实体经济领域始终无法触底反弹,使得金融系统失去了发展的依托。因此,可以说,俄罗斯宏观经济衰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客观必然原因。
  自从1992年开始实行价格自由化,通货膨胀就成为长期困扰俄罗斯政府的经济问题。1992年当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500%,尽管此后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但通货膨胀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俄罗斯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紧缩政策。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同时也限制了公司投资,生产因此全面下降,税收额也随之缩减,联邦预算持续出现赤字。
  经济衰退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俄罗斯的GDP在1990年到1997年之间下降了41%,到1998年危机前,工业生产规模比1989年下降超过50%(详见表1)。
  (2)俄罗斯金融系统脆弱。第一,财政预算出现赤字危机。俄罗斯的财政体制运行呈现国家经济发展与税收状况密切相关的特点。由于生产长期衰退,加上多数公司经营亏损,俄罗斯自转轨以来税收征缴情况一直不佳。1997年税收征缴率在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也仅达到60.2%。1998年2月19日,俄罗斯国家税务总局宣布,80万家公司共欠税555万亿旧卢布,甚至超过了当年国家财政预算总额。由于预算资金来源得不到保障,财政预算一直处于高赤字状态。1992―1994年,中央银行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预算资金,但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5年以后改为依靠发行国家短期债券和举借外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虽然降低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又增加了新的债务负担。第二,国债不断累积。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且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但俄罗斯财政部发行国债的政策却导致对有价证券这一工具的滥用,使得俄罗斯陷入债台高筑的困境。首先,相关于俄罗斯下滑的经济而言,债务增长速度过快。截至1998年6月,俄罗斯内债余额达到4360亿卢布(约合700多亿美元),占当年GDP的25.6%。外债,包括从苏联继承的外债,到1998年1月为止共1500亿美元,达到GDP的49.8%。。其次,国家为了吸引资金,为短期债券定下了过高的收益率,1998年上半年每月须偿还的国债本息占当月GDP的10%~15%,财政部和央行不得不用举借新债偿还旧债的措施来应付眼前的危局。最后,债券中很大比重被外国投机者所持有。1996年俄罗斯对非居民开放国债市场,外资的广泛介入大大增加了俄罗斯经济对世界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而卢布的可内部自由兑换即对外资“C”型账户(“C”帐户是指授权商业银行为非居民投资购买俄罗斯国内有价证券而开立的卢布专用帐户,分为“投资c”帐户和“兑换c”帐户两种)的放松管制更为“热钱”的流入和出逃提供了机会。第三,资本逃逸现象严重。有资料显示,1992―1999年,俄罗斯资本逃逸总额从狭义上讲是1150亿美元,从广义上讲是1800亿美元,如果把走私计算在内数额将更大。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流出,吞噬了大量资金和贷款,关于本已举步维艰的俄罗斯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第四,出现支付危机。俄罗斯转轨以来信奉西方货币主义,为应付通货膨胀实行货币紧缩政策,造成经济运行中货币短缺、易货贸易盛行等问题。1998年危机前,由于实行“外汇走廊制”,俄罗斯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干预的方式抑制卢布汇率下跌,使卢布处于被高估的状态,造成对外贸易收支平衡恶化。到1998年,IMF的扩大贷款以及外汇储备这两种用以支持汇率的来源也基本枯竭,卢布贬值成为唯一的选择。第五,储蓄无法有效转化成投资造成投资危机。俄罗斯在转轨过程中,金融系统一直未能发挥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由于居民实际收入不足,加之对银行缺乏信任,导致储蓄来源匮乏。更重要的是,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大量储蓄被用于资本和外汇市场

投机业务的投资。第六,经济美元化造成困局。长期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俄语论文网站,加之政局动荡,造成卢布信誉度下降,使美元在俄罗斯货币结构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1997年底,卢布货币量为3 850亿卢布,而俄罗斯美元量兑换成卢布计算为3 250亿,二者基本相当。1998年8月以后金融危机爆发,卢布贬值,美元在俄罗斯的存量已经大大超越了卢布。两币并存,而美元更是在完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在俄罗斯境内流通,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乃至整个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性。
  (3)政局动荡。在实体经济领域衰退、金融系统脆弱不堪的情况下,政局不稳和政府更迭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及外国资本对俄市场的不信任。1998年3月切尔诺梅尔金由于“经济原因”被叶利钦总统解除总理职务。此后,经过国家杜马三次投票,最终通过由基里延科继任总理。基里延科得不到国家杜马的支持,就职后政令不通、举步维艰。1998年7月,俄罗斯财阀又对叶利钦公开表示不满,要求其辞职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政局动荡之中,俄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行为能力受到极大抑制,更不利于对危机的预防和应对。
  2.外部原因
  俄罗斯前经济部长亚辛在总结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时曾说过:“我认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90%应该在最近两三年之内发生,但它发生的早了些。危机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规模、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是由外部原因决定的。”由此可见,外部因素关于俄罗斯1998年金融危机大规模爆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997年石油和天然气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年中,石油世界市场价格从每桶近200美元跌破100美元,俄出口又十分依赖这两种能源,1998年上半年由于能源国际价格下降俄损失了70多亿美元的收入。
  此外,由于1997年10月之后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恶化了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俄罗斯的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出口收入减少,进一步恶化了俄罗斯的支付平衡,增加了财政赤字和外债偿还带来的内部压力。
  
  (三)俄罗斯对199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法
  面对1998年的金融危机,俄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外汇政策调整及对银行业重组来化解危机。
  1.外汇政策的调整
  1998年金融危机迫使俄罗斯中央银行放弃自由化政策,采取一系列方法加强对外汇市场业务的监控。俄罗斯中央银行先后颁布了几十项与强化外汇监管、稳定卢布汇率相关的法令和条例,调整汇率机制、交易规则和结售汇制度及限制各种外汇投机和资本外流。
  (1)对汇率机制、交易规则和结售汇制度的调整。第一,改变汇率机制。俄罗斯决定放弃“外汇走廊制”,执行新的相对更自由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放弃“外汇走廊制”,意味着允许卢布贬值。卢布汇率三次贬值,在刺激出口的同时也抑制了进口,俄罗斯对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出口贸易顺差在1999年8月达到184亿卢布。第二,改变交易所市场交易规则。俄罗斯中央银行于1998年9月15日对在交易程序上更为自由的电子交易系统正式认可。1998年9月28日,俄罗斯中央银行颁布《对于在外汇交易所设立专门交易》的条例,从交易规则的角度重新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予以规范。第三,改变出口公司结售汇规则。1998年9月16日,规定出口公司外汇进款的50%必须在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出售,以加强对出口外汇进款的出售进行监督。12月31日,出口公司结售汇指标又从50%提升到75%,结售汇的时间限制也从14天减少到7天。
  (2)加强外汇监管,限制外汇投机和资本外流。第一,针对国内机构、公司在进出口业务中的各种逃套汇形式采取方法,设立专门帐户加强对居民法人买汇的管理。第二,针对银行从事的外汇投机业务采取方法,对商业银行自营外汇交易实行监管,对商业银行的外汇买卖业务实行专项检查,对从事外汇投机的银行予以处罚。第三,针对非居民撤资采取方法:修改“C”帐户的管理办法,禁止非居民动用其在俄罗斯商业银行往来账户上的资金购买外汇,防止非居民任意撤资;加强对携带外币现金出境的监管。
  2.对银行体系实行重组
  俄罗斯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银行体系的重组,只是对商业银行体系的重组,还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银行体系重组。
  (1)建立银行体系重组的法学和制度。1999年2月25日俄罗斯联邦《信贷组织破产法》生效,2000年1月又通过了新的《联邦信贷组织破产法修改和补充草案》。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建议,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同时也对《俄联邦中央银行法》、《俄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进行了修改。为了恢复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2002年11月14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俄联邦自然人银行存款保险法》草案。这些都为银行体系的重组创造了良好的法学环境。
  (2)银行体系重组的具体方法。1998年11月17日,俄罗斯中央银行经理理事会通过了《俄联邦银行体系重组方法》草案。俄罗斯中央银行和联邦政府重组银行体系的主要方法包括:实行银行财务健康化计划,充实银行资本金,克服流动性危机。对问题银行进行联合、合并或者破产清算,完备市场退出机制。从危机后到2001年初,共有357家银行被其他银行兼并。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之后,俄罗斯经济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生产衰退,经济又步入增长的快车道。尽管难以避免再次陷入危机,但危机后快速增长的几年的确证明了调整方法的效果。
  
  二、2017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201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作用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俄罗斯陷入了又一次金融危机。
  
  (一)俄罗斯2017年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
  1.直接作用
  金融危机对俄金融体系造成了直接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流动性危机以及股市的暴跌。
  (1)股市暴跌。俄股市与世界股市联系紧密,对国际金融的波动十分敏感。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股市大跌,俄曾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为了规避风险的外资大量涌入,短时间内推动俄股市上涨,并于2017年6月3日使“RTS”指数升至历史最高的2 451点。但全球“去杠杆化”浪潮最终还是波及了俄罗斯,俄股市终于一跌再跌,不可收拾。从2017年5月至10月,俄股票市场市值蒸发了2/3,跌幅约为70%。
  (2)银行体系流动性危机。危机爆发前,西方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大大低于俄国内的借贷利率,俄商业银行和公司因此转而向海外大举借贷。有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前俄银行资产中至少1/3是靠国外“热钱”涌入形成的。仅2017年上半年,俄银行的外债就增加了291亿美元(2017年同期俄银行外债仅增加97亿美元)。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严重短缺,俄资本外逃在加速,资本外逃的同时又无法像过去那样举借外债,瞬间引发了流动性危机。
  (3)资本外逃致使卢布贬值压力加大。随着

国际油价的下跌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资金撤离的规模不断扩大和速度不断加快。2017年8―9月俄罗斯资本外逃达330亿美元,10月增加到500亿美元。外资流入的规模却在大幅下降,2017年1--9月俄罗斯利用外资总额为7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8%。与此同时,美元的需求量因投资者抛售卢布而不断增大,再加上各类公司偿还到期债务需要兑换数额巨大的外汇,导致卢布贬值的压力加大。2017年1月,卢布对美元开始贬值。据俄罗斯官方统计,两个月之内卢布已经贬值大约30%。
  
  2.间接作用
  (1)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作用。受此次金融危机的作用,2017年11月俄罗斯GDP增速大幅放慢,与上月环比仅增长2.1%,是自1999年4月以来最低的月增速。2017年上半年,俄罗斯GDP开始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0.1%。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被迫调整。俄罗斯一直坚持发展创新型经济,然而金融危机和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失灵,使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暴露无疑。
  (2)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第一,产业萎缩。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俄罗斯工业主要部门的生产均开始萎缩。2017年11月俄罗斯国内工业增加值与10月相比下降了10.8%,比2017年同期下降了8.7%。第二,公司亏损。俄罗斯有近2/3的公司利用贷款作为流动资金,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造成其资金周转困难;很多俄罗斯公司通过抵押公司股票向国际市场融资,股市暴跌后,这些公司遭遇了融资困境。这种情况在冶金、机器制造、建筑和汽车制造业领域尤为严重。第三,失业率上升。俄罗斯失业率在2017年10月份上升了8.7%,失业人数达到460万人。一些俄罗斯公司除裁员外,还采取了缩短上班时间、强制性地实行职工不带薪休假等方法。第四,俄罗斯政府在危机中面对股市下跌理性地回购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资产,导致公司产权重组和国有股份的增加。
  (3)对居民生活的作用。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4)对外汇储备的作用。由于欧元汇率的变化、俄罗斯中央银行为维持卢布汇率抛售美元和央行救市等一系列原因,俄罗斯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仅2017年8月到11月14日外汇储备就由5 980亿美元减少到4535亿美元。根据俄罗斯央行统计,截至2017年8月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已经降至4019.78亿美元。
  
  (二)俄罗斯2017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经济结构问题。造成2017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内部原因就是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经济结构问题。经过1998年金融危机的阵痛,由于俄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有力的调整方法,俄银行体系得以重建,金融市场在改革中发展,国民经济也迈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仰仗出口业务,2017年出口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31.9%,2017年占30.8%,2017年占27.7%。而在所有出口商品中,能源原材料占据极大的比重。以2017年为例,能源原材料产品占出口商品的近80%,其中仅石油和天然气两项就占出口总额的64%。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过分依靠出口,导致经济高度脆弱。当国际能源市场行情急剧下跌时,俄罗斯能源产业遭遇重创又没有其他实体部门能够形成有效的支撑,经济迅速陷入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2)外债增加导致的银行系统脆弱。由于进入银行账户的出口收入大增,信贷机构的业务迅速扩张,导致负债经营急剧增加。2017年到2017年三年间,银行系统负债总量每年增长近40%。信贷总量增加主要依靠长期低信用金融产品,这样又增加了银行系统的风险性;且私人负债量急剧增加,2017年仅私人外债就高达4 980亿美元。银行系统负债过多,随时会导致银行清偿能力下降以致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2.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广度与深度的拓展,世界上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尤其是像美国这种在世界经济中扮演消费者的高度发达国家,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必然会对充当生产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造成作用,甚至引发其出现经济波动。当次贷危机升级演化为世界金融危机时,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俄罗斯经济自然难以幸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俄罗斯银行立即就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债务难题,而用以抵押的资产又因为国际市场行情的暴跌而大幅贬值。此外,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也是导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重要外部原因。
  
  (三)俄罗斯对2017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法
  1.稳定金融体系
  2017年10月2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成立直属总统的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协调包括关税保护政策在内的商品市场稳定问题,支持本国公司的需求和供应,为受到全球危机作用的各经济领域制定系统性的反危机行动方法。
  (1)增强银行流动性,稳定银行体系。俄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增强银行流动性。2017年9月17日,俄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10月又再次大幅下调各类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的大幅调整,为银行系统释放部分流动性货币,缓解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短缺问题。2017年9月16日到10月13日期间,俄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向商业银行注资,共进行了38笔国债回购业务,投放资金达28773.47亿卢布。俄财政部把预算盈余作为短期存款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拍卖获得存款,从9月16日到10月13日前,财政部委托中央银行共进行了九次有效竞拍,银行体系共获得财政部短期存款1万亿卢布。作为稳定银行体系的一部分,俄政府和中央银行也十分重视银行资金转化投资的问题,敦促商业银行向公司贷款。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资后,为了能使资金顺利进入实体经济部门,中央银行还向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派出全权代表,监督检查其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和担保规模、贷款利率等。
  (2)稳定金融市场。面对股票市场连日的大幅震荡,俄政府对股市涨跌停做出规定:一旦股指涨跌幅达到5%,市场将暂停交易一小时;一旦股指涨跌幅达到10%以上,市场将全天停止交易。2017年10月25日,俄财长库德林表示俄政府将动用石油美元储备,从国民福利基金中拿出1750亿卢布用于购买企业股票,以拯救股市。
  俄罗斯政府于2017年6月19日公布《2017年俄罗斯政府反危机方法纲要》,修改了债券发行规则。为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稳定性将交易所债券锁定期从一年延长至三年。不仅允许开放式股份企业发行交易所债券,其他一般经营性企业甚至国家企业也都可以发行交易所债券。
  (3)稳定卢布汇率。为控制卢布贬值幅度,俄罗斯中央银行投入大量外汇干预汇市。2017年9―10月,央行为维持卢布汇率而耗费的外汇

储备就达575亿美元。2017年11月1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将逐步扩大卢布对多币种外汇篮子汇率波动区间到4%。截至2017年1月23日,卢布汇率的浮动范围最高上限已由37.2卢布上调到41卢布。俄罗斯采取“平稳贬值”的汇率政策,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使卢布汇率基本稳定。
  (4)出台相关法案。2017年10月13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支持金融体系补充方法》法案,并修改相关法学,利用各种方式向银行注资,化解流动性风险。
  2.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梅德韦杰夫总统要求政府制定具体方法,以保证国家划拨资金快速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普京总理在2017年12月15日表示,国家将援助1500家对国家经济有重大作用的公司(其标准为年营业额不低于150亿-160亿卢布,职工人数不少于4000人,或者是城市及地区的支柱公司)。12月26日俄罗斯政府提高经济稳定发展委员会公布了295家将获得国家支持的公司名单。政府救助大公司的方法具体包括国家信贷、国家担保、优惠利率、债务重组、国家订单、海关税费政策优惠等。尤其关于石油、天然气这样的支柱产业,俄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提供援助,向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拨款,并降低石油的出口关税税率。由于食品进口占国内食品消费的60%,对农业的扶持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安全,因此,俄罗斯政府也向农业领域提供了大量援助性贷款。
  此外,俄政府还采取改善民生的福利计划、发展人力资本、加强与其他转轨国家之间的合作等方法,应对、扭转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局面。
  
  三、启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俄罗斯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教训,关于我们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回顾和反思俄罗斯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选择适合国情的渐进式金融改革方向,从基础上防御金融危机
  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一个激进的过程,伴随着制度的建立累积了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尽管目前从实践上来看我国所采取的渐进式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导致了经济的倒退和金融秩序的混乱,但不能简单地认为俄罗斯激进式改革的选择就是全盘错误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道路的选择上,激进与渐进并非是绝对不可共生、不能转化的,在略论任何一个国家改革或者转轨的道路时,也不能一概而论。关于俄罗斯而言,由于其转轨之前就已实现了工业化,并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人均国民收入也远远高于改革前的中国,采取激进改革的基础是存在的。彻底的转变在阵痛之后也削弱了金融系统后续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只要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俄罗斯能够汲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作出适当的调整,未来仍然是大有可为的。而关于我国来说,重要的是能够从俄罗斯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其失败的教训,选择和坚持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我国汲取俄罗斯金融改革的教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处于市场化阶段的国家在转轨中面临经济增长和保持金融稳定的多重任务,如果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制度模式,就可能会因为冒进而承受不必要的损失。中国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配置,还处在不断的探究和完善中;要素市场体系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三个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异同较大;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还不是很高。为了完成金融改革这一长期任务,就必须要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金融改革。
  
  (二)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范金融风险
  俄罗斯在国内经济尚未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实现了汇率自由化,从而导致政府对资本的流动失去控制。应该说,过早开放资本项目是导致其金融体系脆弱的重要原因。1992年7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实行经常项目下的统一浮动汇率制,使卢布具有国内可兑换性。随后实行了“外汇走廊”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8年又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外资的撤离使卢布大幅度贬值。但在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仍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自由化改革。2017年,俄罗斯取消了资本项目下外汇兑换的各种限制,非居民购买和出售金融资产不再受约束。这一系列开放金融市场的举措,大大提高了金融风险。
  在略论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时,已经谈到监管的缺失是造成俄罗斯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甚至陷入危机的一个原因。尤其关于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加强政府和央行的监督,有效管理资本市场,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关于保持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俄罗斯金融监管缺失的教训,我国应坚持强化监管、防范风险的政策,尤其是不断降低不良资产率、提高银行资金备付率,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三)加强政府在金融改革中的调控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主要的调节者,而政府调节只能起辅助影响。但是不能否认政府调节的必要性。在俄罗斯和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里,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比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加重要。政府的影响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有效运行创造条件,包括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法学基础;二是补充市场调节的缺陷。
  在苏联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银行作为行政机关完全成为财政部门的附庸,政府在经济领域中过度参与使市场机制无法发挥资源配置的影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政府的职能又被明显弱化。由于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金融体系的运行与实体经济发生了分离。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关于正处于市场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过去十几年中,俄罗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既不能忽视政府在立法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导向和监督影响,同时也要保持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相对独立性。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证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是低效率的,但完全的自由放任关于转轨国家来说也同样不可行,关于包括中俄在内的正在寻求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国家来说,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正确的道路。
  汲取俄罗斯金融高风险的教训,我国应坚持政府主导金融、监管金融的方向。关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对美元汇率的调整等关键问题,应该保证在政府的调控和监督之下,谨慎、稳步、有序进行。始终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放在第一位,构建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建立一定规模的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关于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也要谨慎进行。
  
  (四)牢牢坚持金融资本国有为主体,民营、外资为补充的格局
  俄罗斯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最大限度减少对金融机构所有制形式和金融业务的限制,新旧制度并存的局面基本在短时间内革除,以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新型金

融制度很快相继建立起来。虽然,部分国有股份占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在局部还具垄断优势,但从整体上说,国有股份在银行业已经不占有垄断地位。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金融市场领域。由于俄罗斯完全开放经常项目和过度开放资本项目,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以短期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直接造成俄罗斯金融体系的高风险。国有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沦丧,使国家关于金融系统的控制能力大大降低,而外资在金融市场自由进出,更加大了政府和央行调控金融领域、防控金融危机的难度。
  我国为实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国家肩负起了监管和调控金融体系这一重任。可以说,正是由于转型时期的这种制度安排,弥补了金融监管的不足和有效调控了金融资源,再辅以国家强有力的信誉担保,保证了我国金融系统多年来为经济增长提供连续不断的资金来源。鉴于当前我国金融体制的实际情况,国有金融产权垄断的逐步退让虽然是必然趋势,但却不宜过大。尤其在当前金融业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仍然应该坚持以国家控股为主,民营资本和外资共同参与补充这一金融资本结构不动摇,因为这才是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战略选择。
  
  (五)坚持金融促进发展的正确导向
  健全、稳定的金融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决定了对原有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的必然性。俄罗斯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却出现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领域相分离的异常现象。银行储蓄不足,而且信贷资金大部分用于非生产性的投机投资,国家债券不仅没有成为为实体经济发展融资的有效工具,反而变成了外国资本赚取利差的对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背离了最初的目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金融改革最终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一规律。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经济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我们应汲取俄罗斯金融风险的教训,坚持积极宽松的金融政策不动摇,同时对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领域实行结构性紧缩政策,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
  
  (六)切实稳定经济、财政和金融三大关系
  俄在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直没能处理好财政、金融和经济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金融的功能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而俄银行的信贷资金却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而是在高收益的吸引下大量流入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改革初期,俄语论文范文,中央银行难以独立于国家财政之外,无论是直接提供贷款还是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因为央行无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这些举措最终都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生产衰退等问题的出现。
  我们应该看到,关于处于经济转轨和金融体制改革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才是衡量金融改革成败的标准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定持续发展的实体经济又能为金融改革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持;一国的货币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调控过程中应该相对独立于财政政策,以确保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执行。但二者又统一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经济稳定的共同目标。俄罗斯金融改革的实践从反面证明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汲取俄罗斯金融改革中的教训,我国更应该重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快速稳定地推动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梅,俄罗斯银行制度转轨探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
  [2]许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4.
  [3]申健,俄罗斯金融市场探讨[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3:46.
  [4]刘军梅,全球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作用:传导机制、应对方法及中俄金融合作的空间[J],俄罗斯探讨,2017,(6).
  [5]田春生,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困境与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探讨,2017,(2).
  [6]马一可,王桂兰,俄罗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7,(1).
  [7]高际香,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法述评[J],俄罗斯中亚东欧探讨,2017,(2):9.
  [8]高际香,《2017年俄罗斯政府反危机方法纲要》述评[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7,(12):9.
  
  [责任编辑:初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