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著作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德语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年轻的犹太作家,因其为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一般被称为第二代或第三代德国/奥地利犹太作家。这些年轻一代作家以当代犹太人的生活近况作为描写对象,在著作中研讨犹太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在战后德国和奥地利的生存状况。因为德语国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在发展初期一度遭到德语国家评论界和出版界的冷遇。在曾经的纳粹国家,“犹太”二字是一种极大的禁忌,所以相关于国内,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在相关言论上享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这种状况在九十年代发生了转变。犹太作家毫不避讳自己的犹太出,并且在著作中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等相关主题展开描述,表现出强烈的倾诉欲望。随着这部分作家创作的不断进行,他们的著作在写作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一定水平,也在德国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探讨者的关注。 在年轻一代犹太作家的写作中,对份问题的描述成为其著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本文关注的探讨内容。近年来,我国国内已经出现不少有关犹太文学中身份问题的讨论,但这主要局限在美国犹太文学领域,对德国/奥地利犹太文学的探讨尚处于空白,因此本文在这方面课题的研讨关于国内德语文学乃至整个犹太文学和文化探讨都具有重要意义。年轻一代犹太作家人数众多,各自有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在描写身份主题时,除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外,还选取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和侧重点。为更好的说明年轻一代犹太作家笔下的身份认同这一论题,在阅读过众多作家的叙事文本之后,笔者选择以三位重要作家较具代表性的几部叙事著作为主要例证展开论述。 本文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主要以奥地利作家罗伯特·辛德尔的小说《出身》为例,考察著作中反映的年轻一代对由大屠杀决定的犹太身份的思考。作家在笔下描绘的并非只有一种犹太人:有深受大屠杀记忆作用的第一代犹太幸存者、饱受大屠杀后遗症作用的第二代,也有对犹太身份表示出漠然或彷徨的年轻犹太人。面对大屠杀决定下的犹太受害者身份,年轻一代犹太人物往往表现出断然的否定态度,或者是对这一身份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但在生活中却总是不得不承受大屠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种作用进一步扩大到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的关系中,形成双方在战后的“消极共生”。在战后德国/奥地利,原本只是由血缘和出身决定的犹太身份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即战后犹太人的身份中已经被深刻的烙上了大屠杀这段集体记忆。 第二章主要以德国犹太作家拉法艾尔·瑟里希曼的小说《鲁宾斯坦的拍卖》为例,对著作中反映出来的德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展开研讨。作为生活在德国社会环境下的犹太人,犹太身份的认同缺乏必要的犹太文化土壤,年轻一代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德国文化而非犹太传统,一方面由于犹太人的特殊性而难以融入德国人群之中,另一方面又无法实现与犹太传统的接轨。面对这种犹太出身和身份赖以维系的文化之间的断裂,作家笔下的年轻一代选择在德国文化中寻找归属,但承认“德国犹太人”这一身份也意味着必须接受这一身份中存在的处于两种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章中则重点对出身原东德、现居法国的犹太女作家芭芭拉·霍尼西曼及其叙事著作展开略论。作家的著作带有极强的自传色彩,这一点鲜明的反映在她的写作中。作为出身于东德的犹太人,为摆脱身为德国犹太人的身份矛盾,女作家选择移居欧洲犹太人聚居地法国斯特拉斯堡,实现犹太出身与犹太文化之间的契合。但犹太传统文化对成长于德国文化环境下的作家而言充满陌生感,因此这种离开德国走入犹太人群和文化的行为意味着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流亡”,而女作家最终在德语写作和流亡生活中找到了身份的归属。

【关键词】:犹太身份 大屠杀 文化冲突 两难 归属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16
【目录】:

论文摘要2-3

Abstract3-7

绪论7-33

第一节 战后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简介7-14

一、1980 年前的德语国家犹太写作:一个简短的回顾9-11

二、年轻一代德语犹太写作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1-14

第二节 相关文献及探讨状况综述14-28

一、文献综述14-18

二、探讨中的若干讨论基础与前提18-28

第三节 论文写作措施和角度28-33

一、身份问题与年轻一代德语犹太文学28-31

二、探讨措施31-33

第一章 于大屠杀后书写犹太身份33-66

第一节 年轻一代作家的大屠杀写作34-43

一、犹太人的写作和大屠杀记忆34-37

二、年轻一代的大屠杀写作37-39

三、奥地利犹太写作的社会背景39-40

四、罗伯特·辛德尔和小说《出身》40-43

第二节 身份的传承43-55

一、父辈们43-48

二、“犹太脸”:身份传承的另一种媒介48-51

三、受害者51-55

第三节 大屠杀后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55-66

一、“消极共生”55-61

二、纳粹的后代61-63

三、对双重身份的思考63-66

第二章 身份中的文化冲突66-95

第一节 拉法埃尔·瑟里希曼的小说创作67-70

一、作家及其著作67-68

二、小说《鲁宾斯坦的拍卖》68-70

第二节 两代人之间70-77

一、叛逆的一代70-74

二、犹太母亲74-77

第三节 寻找出路77-95

一、妥协之道78-81

二、犹太传统81-86

三、犹太团体86-88

四、以色列88-93

五、德国犹太人93-95

第三章 流亡者的身份写作95-122

第一节 芭芭拉·霍尼希曼及其自传性写作96-109

一、作家及其创作96-98

二、自我放逐98-109

第二节 东德生活回忆录:小说《万事如意》109-122

一、社会的他者110-113

二、孤立的存在113-116

三、文化失根116-120

四、现实中的归属120-122

结语122-126

附录:参考文献126-135

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