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以“从功能翻译理论略论当代中国文学德译本的翻译策略--以黑马的《混在北京》为例”为题,尝试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德语论文网站,对中国当代作家黑马的著作《混在北京》的德语译本进行翻译批评,重点提取译文中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俗语等作为探讨对象,剖析译者的翻译策略。
原作品者黑马在《混在北京》一书中用纪实笔法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初一批外省知识分子北漂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在向导出版社工作,住在单位的宿舍里--长安街边上一座年久失修的老筒子楼里。全书语调轻松、幽默,语言尖酸、俏皮,作者在嬉笑怒骂中娓娓道出小知识分子为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的辛酸故事。细观源文,其中出现了大量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词汇、四字成语、民间俗语等等,这对译者的翻译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德国著名汉学家、哥廷根大学汉学系教授歌林德·吉尔特(Gerlinde Gild),作为该著的译者,在翻译过程基本保持了原著的故事架构,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巧妙地向德国读者再现原著的人情百态。本论文主要将从功能翻译学角度出发,从原著以及译著中抽取相关语料进行比对、略论,总结译者的翻译策略。
本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书目四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原因、探讨近况、探讨价值以及探讨措施等。
正文部分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重点在于功能翻译理论中费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和诺德的文献型翻译法与工具型翻译法。
第二部分将对《混在北京》的原著及作者、德语译著及译者进行简要介绍。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笔者将从《混在北京》的原著与译著中提取语料、进行分类整理,德语论文题目,并按照第一部分的理论对译文进行实例略论、归纳译者的翻译策略。
结束语部分,笔者对整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过程、心得体会等等,进行简短的总结。
【关键词】:《混在北京》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目的 工具型翻译 文献型翻译
中文摘要7-8 Inhaltsangabe8-11 1 引言11-13 2 理论基础13-20 2.1 功能翻译理论的发端13-14 2.2 功能翻译学主要理论介绍14-20 2.2.1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14-15 2.2.2 费米尔的功能翻译目的论15-17 2.2.3 赫尔兹‐曼塔莉的翻译行为论17 2.2.4 诺德的功能主义措施论17-20 3 小说《混在北京》原著及德译本介绍20-24 3.1 原著20-22 3.1.1 原作品者20-21 3.1.2 原著内容21-22 3.2 德译本22-24 3.2.1 译者22-23 3.2.2 译著在德国的接受情况23-24 4 《混在北京》德译本的翻译处理24-41 4.1 特殊政治、历史背景的专有词汇24-32 4.1.1 特殊建筑及身份词汇的翻译策略24-26 4.1.1.1 特殊建筑词汇的翻译处理24-25 4.1.1.2 特殊时代身份词汇的翻译处理25-26 4.1.2 政策制度特殊词汇的翻译策略26-29 4.1.2.1 户籍管理词汇的翻译处理26-28 4.1.2.2 政策制度词汇的翻译处理28-29 4.1.3 文革相关词汇的翻译处理29-32 4.1.3.1 文革派系的翻译处理29-30 4.1.3.2 文革政策的翻译处理30-32 4.2 日常生活及民俗文化词汇32-39 4.2.1 日常生活词汇的翻译策略32-34 4.2.1.1 菜谱、药品名称的翻译处理32-33 4.2.1.2 计量单位的翻译处理33-34 4.2.2 地方谚语/俗语/成语的翻译策略34-39 4.2.2.1 谚语的翻译处理34-35 4.2.2.2 俗语的翻译处理35-37 4.2.2.3 成语的翻译处理37-39 总结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