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二十大前后的中德关系[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使用了有关民主德国和中苏关系的档案资料与新的探讨成果,研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德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所论述的时间范围自二战结束时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重点梳理了苏共十大前后中德关系,并基于新的史料与探讨作品,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略论。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力图扩大自己在欧亚地区的作用,苏联模式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标准。1949年10月先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就深受苏联的作用,二者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有着引人注意的相似性以及长达四十年的外交关系史。基于相似的国家制度、统一愿望和互补性的资源条件,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两国开展了多方面的友好往来;六十年代初期,中德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这种转变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可以往前追溯的。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十大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切入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和苏共二十大期间“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法震惊了世界。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绝对领导地位开始动摇,社会主义各国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随后,中德两国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也都进行了“非斯大林化”。不同的是,民主德国的“非斯大林化”十分短暂,最终成为执政党领袖乌布利希排除异己的手段;而中国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不同于苏联的发展和尝试。中共在五十年代后期采用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等较为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引起了苏联方面的不满,中苏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六十年代初的“大论战”。如果从意识形态和强权政治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民主德国紧随苏联脚步,根据苏联的意图而调整对华态度的结论。本文指出的是:史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德关系到六十年代初期也变得十分紧张,但民主德国在对中国的态度至少在五十年代后期是有别于苏联的,这在民主德国对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评价演变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苏联的态度固然是中德交往时所考虑的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除去“强权政治”的纱幕,人们可以看到:中德关系的演变实际取决于双方相互间的利益需求和信息来源。

【关键词】:民主德国 苏共二十大 非斯大林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153
【目录】: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9

绪论9-12

第一章 五十年代中晚期的中国-民主德国关系12-18

第一节 二战后成为社会主义盟友12-15

第二节 1950年代的双边外交关系15-18

第二章 苏共二十大以后的中国-民主德国关系18-31

第一节 苏共二十大造成的震动18-19

第二节 民主德国短暂的“非斯大林化”19-23

第三节 中国对苏共二十大的态度23-2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探究28-31

第三章 中国-民主德国关系的演变及略论31-41

第一节 恶化还是投契?31-35

第二节 关系变化的实质原因略论35-41

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