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双元制”对德国劳动者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及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较成熟、有效的职教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曾被许多国家竞相仿效,这种模式所蕴含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关于如何提高我国中职教育社会地位和吸引力,在追求规模发展的同时如何把好质量关等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文章梳理了“双元制”的发展历程。上溯至中世纪的手工业师徒模式;改革学徒教育、成立进修学校为其奠定了“双元”基础;具有工业特色的学徒培训和职业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双元制”的初步确立;在国家的作用下,“双元制”的制度化并日趋完善。然后从德国文化、政治、经济着手对其进行成因略论。“双元制”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德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浓厚的“职业主义”文化氛围、组织严密的手工业培训传统、公司的积极配合等。接着就“双元制”基本情况、现存主要问题及改革动向概述其现状。其改革动向为坚持“双元制”发展方向,推行培训岗位税;修订职业培训条例、计划,加强专业设置的现代性;改革实训方式,建立“学习岛”;关注教育弱势群体等。接下来略论其实施及特点。“双元制”的实施主要由“双元制”教育资格的获得,校企的“双元”结合和“双元制”的管理、考试及认证来体现。“双元制”的成功是与其特点(产教的密切结合,“H”型互通的各类教育形式,优良的师资,科学的专业设置,完备的法学、法规,公平的考试、认证和高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密切相关的。
最后,针对我国中职现存主要问题,略论借鉴“双元制”的可行性,尝试提出了“双元制”对我国中职的几点启示: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教观;革新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工读交替式的灵活学习制度;构建职普互通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加强职教法制建设,完善我国职教法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打破学科本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准入管理,完善资格认证制度等。
【关键词】: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摘要3-5 Abstract5-11 一、绪论11-19 (一) 选题缘由11-12 (二) 核心概念界定12-14 1. “双元制”12-13 2. 职业教育13-14 3. 中等职业教育14 (三) 文献综述14-18 1. 国内探讨近况14-16 2. 国外探讨近况16-17 3. 对已有探讨成果的评述17-18 (四) 探讨措施18-19 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发展历程19-23 (一)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溯源(中世纪的师傅带徒弟)19 (二)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萌芽(改革学徒教育、成立进修学校)19-20 (三)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确立(具有工业特色的学徒培训和职业学校)20-21 (四)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完善(国家的作用和合理化)21-23 三、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略论23-32 (一) 文化因素23-28 1. 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双元制”形成的深层作用因素23-26 2. 悠久的行会传统和健全的行会制度是“双元制”的重要社会基础26-27 3. 浓厚的“职业主义”文化氛围是德国“双元制”赖以生存的土壤27-28 4. 国家化与各州的文化教育主权是“双元制”的体制保障28 (二) 政治因素28-30 1. 联邦政治体制是德国选择“双元制”的基本前提28-29 2. 城市发展特点为“双元制”奠定了公司为主体的基石29 3. 国家重视、政府协调与立法约束是“双元制”实施的重要依托29-30 (三) 经济因素30-32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双元制”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1 2、经济体制决定了德国对“双元制”的选择31-32 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概述32-40 (一)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基本情况32 (二)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32-34 1. “双元制”对公司过分依赖,易受经济的作用32-33 2. “双元制”教育体制不够灵活,对社会发展和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差33-34 3. “双元制”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34 (三)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改革动向34-40 1. 继续坚持“双元制”发展方向,主张推行培训岗位税,确保足够的培训岗位34-35 2. 改革“双元制”模块,拓展职业学校办学功能,进一步加强职教与普教的相互渗透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