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治话语中以术语为手段的掩饰委婉语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2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德国语言学家、德国“年度恶词”评选活动的发起者Horst Schlosser教授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是这样解释“恶词”的,他说:“恶词是字面意义与所指对象明显不符的词。使用恶词,可以避免说出事物的真实名称,从而掩盖真相、夸大事实。恶词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行为,但通常情况下都出于特定的目的。 在Schlosser看来,恶意诋毁的粗直语和粉饰美化的委婉语同样不可取。比如在提到“鸡笼”(Hühnerk fig)时,动物保护组织了借用纳粹时期的历史名词,称其为“鸡的集中营”(Hühner-Konzentrationslager),以此强调工业化肉鸡养殖的非人道性。与之相对,养鸡场主则使用动物园管理学术语,将鸡笼美其名曰“鸡舍”(Hühner-Voliere),显示他们采用现代技术,提供了适宜家禽生长发育的环境,实现了科学化管理。不论是用贬义的“鸡的集中营”,还是美化的“鸡舍”,都不是对面积较小、限制活动量以实现快速育肥的鸡笼的恰当表达。两者通过隐喻或借喻的手段,将专业领域概念引入日常语言表达,产生了特殊的修辞效果,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有赖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商人和政客越来越多地利用专业术语,大玩文字游戏,从中牟取利益。本文重点探讨专业术语被借用到日常交际领域,德语论文网站,发挥掩饰和美化功能的情况。 20世纪,大众传媒的兴起大大推动了公共层面的交际活动,现代政治深受媒体作用。政治家须依靠媒体来传达讯息、赢得选民。媒体本身也成为一股政治力量,通过舆论来作用和左右公众对政治人物、党派以及政治事件的判断。媒体影响之大,从政治学新概念“媒体民主”就可见一斑。如今,媒体被视为与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大权力”。 媒体时代以信息爆炸、话题快速更新、流行词汇的推陈出新为主要特点。公共话语中一旦有新的热点出现,必伴随流行词汇的产生。一旦话题热度褪去,相应的关键词、流行语也随之淡忘。为保证在媒体中的出镜率,政治家常常需要用争议性的出位言论来博人眼球,以防被公众遗忘。媒体时代咨询的传播形式和速度是恶词产生的社会条件之一。 媒体一方面对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作用,另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化进程。当一个对广大人民群众有重大作用的丑闻、事件被媒体曝光后,相应的行业也进入聚光灯下,该领域的学科知识、专业词汇也会迅速在大众中得到普及。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工业明胶等化学名称被频繁提及,以至于普通百姓也能对它们的用途和危害道出一二。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话题自然备受关注,媒体报道中提到的专业词汇被频频使用在公共讨论中,快速进入通用语词汇。同样,德国媒体大量披露了核电站、垃圾处理厂、化工污染物排放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德语专业论文,环境话题受到持续关注和激烈讨论,大量专业术语进入日常语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作用。去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在德国引发轩然大波,民众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核电站的潜在危险,集体游行抗议,在联邦州选举中用选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迫使默克尔政府在能源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本文选择环境话题为探讨对象,一方面由于环境类话题涉及多个专业(如环保、生态、化工、核物理),环境讨论中使用到特别多的专业词汇,为探讨提供了充足的语料;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环境问题对社会和政治的重大作用,以此来略论公共政治话语具有代表性。 专业术语泛化进入通用语后,语境变化导致了语义的偏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术语失去了作为科学概念的精确性和感情色彩中立性。一方面,民众缺乏专业知识背景,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掌握术语的准确定义,他们只想大概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就够了。术语的语义因此变得模糊。另一方面,记者和政治家在使用术语时也尽量精简,将复杂的现象、过程、事物笼统概括为容易掌握语言,专业术语具有了口号语的性质。以环保为例,“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概念都被附加上了意识形态色彩,成为了时髦的政治口号语。进入日常交际后,术语本义变得模糊,引申出包含价值判断的附加意义,这点常被利益集团利用,借此掩盖负面事实、误导公众、操纵舆论。 专业词汇的非术语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在专业交际中恰当合适的术语词汇在进入日常交际后,变得具有争议性。以保险业术语“死亡奖励”(Todesfallbonus)和“高龄风险”(Langlebigkeitsrisiko)为例,Todesfallbonus指受保人自然死亡(养老保险)或意外死亡(人寿保险)后,受益人可获得数额不等的赔偿金。Langlebigkeitsrisiko指因受保人寿命长于预期,保险企业面临盈亏风险。在专业语境下,两词含义明确、形式精炼、无隐含意义,作为业内人士交流使用的术语毫无问题。进入日常语境后,交际对象变成了普通人,两词的构词方式与社会普遍价值发生了冲突。死亡是让人悲痛的事,却偏偏成了奖励,不近人情。长寿本是值得高兴的事,却被保险企业看成是老不死造成的财务风险,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加之2017年Langlebigkeitsrisiko被德国政治家用来隐喻老龄化给德国社会造成的问题,入选年度恶词,更加受到大众的厌恶和排斥。关于这类在日常语境下可能引起误会和造成冒犯的术语,我们有必要加以解释。Hass在1989年编著的《争议性词汇》一书前言中,指出了解释的必要性,他说:“我试图在本书说明这些术语的本来含义,略论不同理解可能造成的冲突。至于它们究竟合不合理,需要由读者自己判断。” 本文希望通过批判性审视公共政治话语中错误使用和有意滥用的术语,来唤起读者对公共语言使用规范的重视。希望通过略论和阐述以术语为手段掩饰委婉语的语义特点、构成手段、影响机制、交际功能来提高读者的语言意识和对话语的敏感性。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滥用术语对语言本身和实际生活造成的危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