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末以前,杜威教育思想在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不被看重。虽然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古利特和凯兴斯泰纳等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所吸收,但主要是从民族主义立场对其作品进行翻译和阐释。魏玛共和国时期对自由民主的崇尚和许拉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译介,使这一时期德国教育学界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收有所扩大加深;一些教育学家将其民主思想转化在学校改革实践中。然而,这一时期杜威教育思想在德国教育实践中不仅没有产生可观作用,还遭到德国主流教育界的篡改、冷遇和贬损,导致后来杜威在德国长久被误解。为究其根源,以教育史学家特罗勒的"教育语言"概念为探讨工具,发现当时德国的教育领域被精神科学教育学以及支撑此学派的"教化"语言所主导;它与德国人眼中的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发生强烈碰撞和冲突。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一、引言杜威教育思想的全球性扩散与吸收,深刻作用了世界近现代众多国家的教育实践。然而总有例外,而这样的例外在德国体现得尤为突出。德国学者诺贝特·格鲁伯(Norbert Grube)指出,1945年之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之后,杜威对德国的教育学作用甚微。[1]208教 ,德语专业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