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德语教学的重要性[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德语教学重要性

Pick to: in recent years, as foreign exchan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increasingly extensive. But ou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nly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form and ignore the practical use of langua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is not fusion, student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Therefore, as teachers of German to recogniz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German an important link of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但是我国跨文化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没有融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作为德语教师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是德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德文化异同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和传播文化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异同,这些异同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异同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异同,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例如:在中国,我们见面问:“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都是平常的问候语,而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会因这些问话产生不满,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的问题是管别人的私事。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导致交际失败。

二、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一)语言功能性因素
语言的主要功能有:描写功能(指示功能),命令功能(招呼功能)和表达功能(抒情功能)。我们所说的话通常以发挥其中一种功能为主,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一句话也会同时发挥几种不同的功能。
某人对另外一个人讲述某一件事情,从交际理论来说,即信息的发送者发送有关某一事物的信息给接受者。也就是说:从信息发送者,接受者和交流的事物的角度来看,语言包含说者,听者和他们描述的事物。语言心理学家KarlBuehler把这三层关系及由此产生的交流功能称作“工具模式”,借助语言这种工具,可告知另一个人某件事,某个话题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一句话并不只体现一种语言功能。例如:德国老师走进教师,对学生说:“这里风对流”(Es zie-ht),他这句话传达的信息不仅仅是这间教室里风对流,而是在暗示学生:请把窗户关起来。
(二)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应该遵循文化的规则。在德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表达的基础是对词汇的掌握,而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德语“Hals-und Beinbruch”,如果从中文直译,是断脖子和腿,而在德国是一个吉祥语,意思是祝一切顺利。又如在德文中,有很多用马铃薯和芦笋比喻成身体部位的用法。如:Kartoffelbauch(马铃薯肚)比喻大肚子,
spargel quer essen koennen (能横吃芦笋)比喻阔嘴巴,Spargelbeine (芦笋腿)比喻很细的腿。
以上是语言表达中,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另外,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人在做报告的开始或结尾时常会说:“我今天报告准备不充分,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原谅并指正”,这在中国人看来,是表示谦虚和客套,而德国人则会觉得既然准备不充分,干嘛要做这个报告。中国人表达婉约,德国人表达直接,中国人表达重面子和人情,德国人重事实和真相。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求“情”,德国人求“真”的文化异同。
(三)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
非语言交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非语言交际文化因素包含肢体语言异同和信仰及习俗异同等。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而相同的含义可能具有不同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1.肢体语言异同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应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目光接触
每个人在社交活动中,总会在目光接触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对别人产生好感或反感。目光接触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当我们目光接触时,不是表达自我,就是接受对方的表达。例如,听者一直地看着对方,表示请求对方说话。一位演讲者开始发言时用目光扫视一下会场,表示不要干扰,听众也会更加肃静和认真;结束时抬起目光,表示演讲的结束,允许他人发言。又如,在谈话中,谈话者总保持目光接触,表示他对谈话很感兴趣。相反,避免或中断目光接触,通常是对谈话内容不感兴趣的标志。但是也有例外。目光不接触,有时表明某人含羞或害怕。在传达坏消息时,也可能避免目光接触,表示对此事的遗憾。
(2)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简便,直观性强。但是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言是有异同的。如中德双方用手指表示数字时完全不同,大拇指与食指一起伸出,在中国表示八,在德国表示二;别人在为自己倒饮料时,自己用食指扣击桌面,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感谢,在德国则表示“快点,快点。”
(3)肢体语言
中国人喜欢抚摸别人的孩子以示喜爱,而德国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不论是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孩子,都使德国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因此,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很有必要。
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可能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境就会发生误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理不好,有时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2.思维方式和习俗异同
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思维方式和习俗的异同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通过同中有异、异种有同的对比,才能克服母语的干扰,将两种语言转换自如。
例如:德国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整体,从小到大,而中国是从整体到具体,从大到小,这反映在年月日和通信地址的写法上;德国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因为他们觉得把进入嘴里的食物吐出来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喜欢“666”“888”“999”,因为这样的,德语论文范文德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