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教学与交际教学法[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大学德语教学交际教学

摘 要: 目前,大学德语教学中尚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文章提出交际教学法,并指出交际教学法应用所应克服的阻力,实施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交际;教学法;德语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外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第二外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展开各种新的尝试。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大学德语教学中如何应用交际教学法的问题。

一、交际教学法与大学德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源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1971年,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概念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海姆斯主张,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强调,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其后,语言学家、运用语言学家对交际能力作了各种阐述,如卡纳尔和斯温把交际能力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这些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的功能理论及威尔金斯的“意念”学说等社会语言学的探讨理论构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教学理论--—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基础。
交际法认为,交际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措施。它主张外语教学不应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交际法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克服了传统教学法在教学中只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了交际功能的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执行各种学习任务、交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我国大学德语教学中采纳交际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事实上,目前还有很多课堂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书面语言的学习,以掌握语法知识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脱离的日常交际情景。在这种教学课堂里,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讲解课文、语法与词汇,学生被动地听,抄写笔记,真正操练的机会很少,即使是操练,也是以语法和词汇为主。学生即使能说各种句型的变体,却不善于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交际。结果是学生只重视语法、词汇的记忆,而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交际能力也很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生学习德语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德语教学应顺应形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德语实用能力。2000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重新修订了《大学德语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大学德语教学大纲》(第二版)增加了“译”的能力,同时提出学生“能用德语交流较简单的信息”的要求。大纲中还特意提到:“重视培养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德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语交际能力。”
新修订的大纲宗旨在于淡化语法,强调实用性。这一新的趋势对大学德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交际法教学在大学德语教学的应用
(一)交际法教学遇到的阻力
虽然交际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性。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德语课堂中却没有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措施。略论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
1.传统教学观念的阻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站在课堂的讲台上谆谆善诱的场面。教师是否认真备课,讲课内容是否丰富,是否传达了足够的信息量,讲课是否有条理成为了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因而课堂管理比较容易,但给交际法的进行带来了阻力。
2.教师对实施交际法缺乏信心。主要因为:(1)大学德语授课对象为高校文、理等各专业的初学德语的学生,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一般为大班教学,固定桌椅,难以进行分组等交际活动;(2)尽管大纲里规定大学德语基础阶段总学时不少以280学时,然而各高校根据本校自身的情况,都做出适当调整:大部分高校,大学德语总课时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实际授课总学时约180学时。由于课时量少,但工作量大,教师也就更宁愿在有限的课时里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法,因而无暇顾及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3)从小学到中学,中国学生所接受的几乎都是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面对交际法,学生可能无法一下子调试自己的学习心态,去适应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部分教师担心,如果学生无法配合交际活动,课堂就会出现尴尬的冷场局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