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选修第二外语的学习目的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者们为学生们开设了越来越多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和培养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第二外语就是受广大学生青睐的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大型公司、外资公司对多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并且国际性会展迅速增长等多重社会发展大方向,也使掌握小语种的人才备受青睐。国内许多大学生因此把学习第二外语列入了他们的学习计划之中,而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直接要求所有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选择一门第二外语作为必修课程。在这种大环境下激发了大学生们选修第二外语的热情。本来这是件好事,但反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能保持住学生们的热情?笔者认为,学习者的热情是学习过程的最大推力,如果这股热情因为教师的失职,在我们的手中慢慢熄灭,是无比让人惋惜的。但在我们传统教学措施中存在的缺陷,让很多有潜力的学生在征服德语的道路中无奈放弃,这又是为什么呢? 2传统第二外语教学措施的缺陷 2.1我们都知道,教学措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措施所要依据的最重要因素。但在以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却只注重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课程和教科书的作用,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科书教完,传授书中知识。但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是教学目标本身出现了一定偏差。第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德语,能用德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事实上学生往往缺失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努力记忆更多单词和短语,可单词记的再多,转化不成“有效词汇”,使第二外语的学习价值大打折扣。 2.2在传统的德语教学中,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对听课和学习缺乏热情,学不到想学的知识。这种做法将教学僵硬地定为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语毕业论文,这对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局限。 2.3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他的教学目标就已实现。这不利于教师本身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3调整教学手段 3.1教学设计环节课堂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过程。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授课了多少知识,而是以学生掌握多少有效知识为标准。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第二外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及现有水平,就像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潜在读者的情况一样。德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如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气等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活动过程相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接收知识、理解文本、扩大视野。这样在连续的教学活动展开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布鲁纳说:“我们教一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做点燃思想的火把,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3.2教学进行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课堂授课,教学进行环节学生必须占主导地位,必须放弃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反而最大限度体现学生能动行。学生语言水平良莠不齐,性格各不相同,人生阅历又相差较远,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一节课学习到的知识与教学设计制定的目标融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几个实例: 3.2.1注重课堂提问艺术,不要让提问成为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高低不齐这个现实,应该设计了难易度不同的问题,在本环节就是要把这些提前设计好的问题与相应水平的学生“对号入座”,让学生填补空白,发挥主动性。事实性的问题可以给语言基础稍差、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把理解略论性的问题交给中等偏上的学生,把最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基础最好、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