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德语翻译课程改革[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翻译在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的翻译课课堂,作为大多数学生接触语言的第一站,其意义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课程改革,从而提高翻译课的效率,值得所有翻译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本学院现阶段的德语翻译课程共开设2个学期,共96学时,旨在通过向学生阐述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德、汉两种语言进行概括性的对比,揭示其差异,德语论文范文,并配以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德语翻译措施与技巧。而教学措施则是以任务教学法为主,针对不同的翻译任务,“逆推”翻译,使学生针对自己翻译的主题任务“逆推”出应该掌握的翻译技巧及具备的能力。运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这种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固然不可缺少,更加重要的是实践。这种授课方式下,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练习的机会。
  再有是在教材方面,德语翻译实践课从2017年开课至今,一直没有选到合适的教材,上课时一直由任课教师结合综合德语的授课进度选材料,拿到课上给学生翻译。学生根据要求翻译,教师点评之后,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一些翻译技巧。在授课措施上,一直使用任务教学法与讲授法,教学模式为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讲授内容方面,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当然是必要的,因为掌握了翻译理论,有助于学生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和具体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如果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上投入太多时间,则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在做了笔记之后,只能在教师所举示例中体会到技巧的意义,一旦脱离示例根本无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由于很难取得进步,或者说,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考察方式,即使取得进步学生也很难发现,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兴趣也不高。教师选取材料,之后或点评,或批改,工作量都很大,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没有大的提高。选取材料与就业的关系不大,关于学生实际工作没有太大帮助。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本次课改尝试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脱离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授课中引入多种工作岗位的行业用语,根据公司实际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翻译能力训练。
  与公司相结合即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在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随意选择材料的方式,在此次改革中尝试与北京恒远安诺科技有限企业及吉林差旅天下网络技术有限企业等与德国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保持联系,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翻译,同时请公司专家来讲座,讲解工作中的要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业务知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在这些企业的实习。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关于工作有关的材料从最初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此,关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们能够努力去克服。以第一次课为例,一份旅游问卷被拿到学生面前。学生在了解了汉语的内容之后,立刻开始查字典,并互相讨论某个词的翻译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反平时完全不注意语言之间的异同的做法,而是主动地思考中德之间的相同之处及异同,从而使之前课堂上讲授的翻译理论得到了运用。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高。
  有时从公司中得到的材料是枯燥无趣的,通常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材料或者涉及科技词汇的材料。这个时候,教师实地走访便有了重要意义。教师通过走访对公司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使学生不至于迷茫地翻译所得到的资料,相当于获取了一定的背景信息。一旦有了兴趣,那么枯燥的知识、需要背诵的词汇与短语等就不再那么困难了。
  除了笔译课,还有结合实际进行的口译课。在口译课中,课堂上对真实场景进行模拟,安排学生提前查阅翻译场景下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当场翻译,在模拟情境中体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方向性更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安排进度,选取材料,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辅助下不仅提高专业水平,而且掌握一定的公司用语及除德语以外的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如贸易、交通用语,同时对公司实际的工作流程有一定了解,具备必需的职业素养。
  此外,评分主体发生了改变,公司专家被邀请参与评分,这样做,不仅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德语专业论文,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他们意识到,上课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因此对课堂上所学的及课后布置的作业都更加用心投入,不再持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将课堂与公司知识文化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以往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相当于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对接,替公司完成对学生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接近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的学习分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在公司的实践操作。关于像德语这样的语言学习来说,在学生只学到某一个阶段,是无法胜任公司的实践工作的。因此,想要真正实现把学生送到公司,可行性显然不大。但是通过把公司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学生就能真正接触公司的材料,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观察与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虽然全部是在课堂上,但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双元制”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改革关于今后的授课方向也有益处。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通过实地参观工作岗位,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授课中方向性更加明确。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具体,在平时及期末的测验中将尝试选用公司实际工作中所用材料,同时邀请公司专家参与评分,使得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够在毕业之前懂得运用外贸用语,能说、能读、能准确地翻译外贸与旅游相关知识。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就业率。通过将课堂与公司一线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并且制定出了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而不是空谈理论。
  翻译的重要性决定了德语翻译课堂必须高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授课措施,调整授课材料,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钱文彩.汉译德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