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开始学德语的时候,听过这么一个对于语言学习的故事:如果把语言比作一片森林的话,学英语的人是笑着走进去而且笑着出来的;学韩语的人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学日语的人是哭着进去但是笑着出来的;学德语的人则是哭着进去而且哭着出来的。不知道讲故事的人是想告诫我们德语难学,德语论文网站,还是想借此来炫耀自己功成名就呢?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语言是有灵性和感情的 开始学习德语的时候,还有点偷着乐,觉得德语和英语有相似之处,还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找些窍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点点的偷乐换成了一脸的苦笑。要知道,德语和英语比起来,其中的差别虽然不至于天壤,但也差不多了。 带着哑巴德语来到了一个很美丽的德国小城―――拉多夫采尔。语言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颜色的皮肤、不同颜色的眼睛,但是却有着同一个目的―――学德语。 时间过得飞快,从刚开始的“鸭子听雷”到最后在课堂上的踊跃发言,我知道自己在进步。老师称赞我的勤奋,但是我却深知,语言是一种有灵性和感情的东西,只有用灵活的变通才能真的掌握它的精髓。 不学外语无法了解母语 前段时间大学里面有个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曾经提到过:如果一个没有学过外语的人也无法深邃地了解自己的母语,因为根本没有比较,德语毕业论文,也并不会学习语言。我虽然并不觉得他说的很准确,但是我却真的承认语言的学习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被老师逼着背诵课文,虽然并不是很勤奋,但我不得不承认背课文有很多好处;因为许多语法现象就存在于其中,而且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换汤不换药地套用文中的经典句子。 一个好朋友德语学得很不错,他除了具备不常有的勤奋外还有着持久的毅力和决心。他能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背单词表上的单词,从未间断。我佩服之余也在思考。自认为不是早起的料,而且记性更是和老年人有一拼,于是我在想,他的学习措施并不很适合我。我喜欢做些练习,在练习里面的词会反复出现,这样不仅加深了记忆同时也掌握了词的语境和用法。 用陌生的语言和陌生人沟通 这里的语言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都各奔东西了,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眼中的过客吧,不知道多年后,也许那个摩洛哥人偶然间吃到月饼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当年那个满脸急切解释给他听月饼含义的中国女孩呢? 人类心灵的故事没有国界 很喜欢歌德学院的图书馆,丰富的书籍可以借阅,从语法书到小说名著,从日常对话到专业词典。它虽然并不那么气派,但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最让我兴奋的是图书馆里面各种的电影录像带,而且里面也有放像机,当然都是德语节目,其中都是许多老片子。还记得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以前未曾看过的很著名的《阿甘正传》。男主角坐在长椅上絮絮叨叨地讲述着一个平凡而非凡的故事。看过了,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我也跟着那片轻飘的羽毛追溯着这个了不起的人。很奇怪,我居然都听懂了,我想人类心灵的故事是没有国界和障碍的吧。 证书背后是辛勤的耕耘 在图书馆里面可以找到ZOP的例题,我曾经仔细略论过题目的类型。试卷分五大类―――阅读、语法、作文、听力和口语。曾经阅读是我的头疼病,因为在这我总是失分。后来我学会了些技巧。其实不用每个词都明白是什么意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的词上面。有的时候会发现,许多生词其实只是修饰词并不重要。另一方面就要靠推理和猜的本事了。根据看懂的部分来推测不懂那部分的意思,这样的思维有点像“福尔摩斯”了。集中精力把文章真的当成一个挑战来看,会给人动力。 中国人的语法向来都是无人能及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千万别轻视小错误。还记得我的作文是几部分中分数最高的。我曾经把一篇例文拿来略论,仔细阅读文中的闪光点,从而看出批卷老师的改卷要求和风格。最主要的是千万不能跑题。这种训练相信对中国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关于老外来说可真不容易呢。我们班里有个希腊女孩,在德国已经呆了十多年了,虽然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但是语法烂得真的让人惨不忍睹。她和我一起参加考试的,结果因为作文跑题而没有通过考试。 至于听力就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了,这个只能靠平时的工夫了。能临阵磨枪的部分大概只有速记了,因为要求复述课文,就算听懂了,笔的速度太慢,那也只有捶胸顿足了。 最后是口语,只有通过前面部分的测试的人才有机会和口试老师见面。还记得我当时等了一个周末的结果,当时的心情只有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了。好像等待高考成绩都没这么紧张过。不过幸好结果是喜人的。 当我带着证书离开歌德学院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欣慰和自豪,那种辛勤耕耘后的收获沉甸甸的。我深知,在这证书的背后有着爸爸妈妈的期望和鼓励,更有过去珍贵时光的缩影。在我的前方有更美丽的风景,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讲过:当一切都结束时,一切还没有结束! (选自《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5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