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德语论文,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作用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索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 “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刺激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德语论文范文,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余光中的《乡愁》,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杨朔的《荔枝蜜》,按“事-景-人-情”逐层剖析,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奉献精神,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应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让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