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能否科学的持久的传递教育的本质,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知识本身很容易遗忘,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出的德育教育,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能够受用终生的。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以拓展德育的教学阵地,增添德育的教学渠道,丰富德育形式,德语专业论文,扩充德育内容。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6-0222-01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智力的同时,还要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发展。那么,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应用恰当的策略,德语论文题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工作中我进行了点滴尝试。 一、巧妙挖掘课本素材,自然渗透 数学之美主要表现在数字美、构图美、对称美等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应用符号、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措施、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这些美是星星之火,照耀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放飞孩子们创造美的翅膀。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数学家们的辉煌成就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二、巧妙捕捉教育契机,适时渗透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适时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当学生知道正确判断公历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的措施后,教师安排了巩固练习,请学生判断下面这几个年份,哪些是闰年哪些是平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民族英雄林则徐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禁烟运动。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历史资料中选取相关数据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增强了爱祖国,爱人民的意识。 三、巧妙结合数学与生活,感知渗透 把学习数学和体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与领会,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作用,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热爱地球的情感。 四、巧妙利用典范的榜样,有机渗透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因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效应影响,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说出: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 五、巧妙设计作业,多渠道渗透 数学学科教材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那整个教学过程会显得很呆板。为此,我给学生设计了"实践性"的作业,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一种德育的启发。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小朋友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起床时间、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还有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然后把这些时间记录下来,明天上课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这样在巩固了所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从这些时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长辈们的辛苦,懂得要尊敬长辈,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优越的生活不是现成的,是要通过劳动得来的,从而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机智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素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自然地融德育于数学教学中,遇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中,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