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6―00105―01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德育最丰富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把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挖掘教材,以德育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反复推敲、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找准思想教育的最佳点,还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诱导学生,通过讲解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悟出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和谐自然的思想教育。
  如,在讲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笔者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讲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教材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而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于是,笔者又引导学生从“铁罐早已氧化”这句话中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人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认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识,进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提供背景,激发情感
  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隐藏在写作背景中,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及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起到育人的影响。
  如,笔者在讲解《詹天佑》一文时,由于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所以对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体会不深。当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写作背景,学生又查阅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后,不但深刻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而且更加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三、剖析词句,升华认识
  教师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同样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往往蕴含在一些重点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德育。
  如,《伟大的友谊》一文最后一句“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中心。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重点句子,统揽全文,进行略论,使学生认识到二位导师的友谊之所以伟大,德语论文范文,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体现在文章开头的五个共同上,写出了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第二,体现在生活上,他们彼此“竭尽全力”地互相帮助;第三,体现在事业上,他们亲密地合作;第四,体现在他们合作时间之长――四十年;第五,体现在他们友谊的结晶――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略论,德语论文题目,在认识上有一个升华,认识到二位革命导师的友谊伟大。
  四、强化朗读,培养情操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学生体验文学著作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应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和崇敬等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笔者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友谊。
  五、知行转化,落实德育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思想教育的第一步,还有待于深化,不能让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仅仅停留于口头,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用这种认知能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结合,体现出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指导学生知行的转化,教师的导向十分关键。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恰当地联系实际,才能使内在的思想认识内化为规范的道德行为。
  编辑:郭裕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