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然而,许多教师对数学所拥有的独特教育价值视而不见,直接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失德”现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数学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德语专业论文,更蕴含着独特的德育资源。挖掘并激活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数学,发现与体验数学之美,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我们便能用数学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 一、感受数学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不仅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和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本身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子。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这样描述数学之美:“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1]当学生为数学之美所折服时,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数学美表现为抽象美、结构美、对称美、简洁美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数字、符号、线段、图形、色彩等因素,展示数学之美,将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之中感受美,体验美,陶冶其性情,学会欣赏美、升华美与创造美。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呈现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学生操作、动画演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给人以美感的原因。此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再次得到美的享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使学生经历创造美的过程,发展其审美能力。 如此,不仅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而且陶冶了情操,获得了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经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走进数学历史,激扬爱国情感 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辉煌的数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寓理于史,以史育人,引导学生以宽广的胸怀和眼光认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讨成果,感受人类文明,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爱人类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栏目“你知道吗”介绍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与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等。在教学负数时,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教学圆周长时, 可让学生了解约在二千年前, 中国的古代数学作品《周髀算经》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约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第一次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并将这项世界记录保持了一千年……通过中西方数学史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不仅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能激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而古往今来诸多数学家崇业爱国的事迹,更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极佳素材。华罗庚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呼吁留美同学回国报效祖国,为祖国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苏步青为了报效祖国,宁可住破庙,吃地瓜,也拒绝到日本过舒适生活……这些生动感人的爱国故事,激扬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 三、引领数学生活,培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能力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作为一门与思维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影响与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数据为依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理性略论与思考,并以此指引自身的行为。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单元中,诸如“回收1吨废纸,可以保护16棵树,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多少棵树”“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等题目,将环保理念寓于数字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结论数据的略论,德语论文范文,认识环保的现实意义。之后,教师提供了如下数据,让学生进行编题、解题,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①一个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漏水,每小时可漏水3.6千克。 ②一个水龙头细流似地漏水,每小时可漏水17千克。 ③1吨水可用来发电100千瓦时,生产化肥250千克,炼钢150千克,生产水泥200千克,织布200米,造纸5公斤,生产肥皂1122条,生产胶鞋100双,可平均创工业产值35元。 学生思考后,编制了诸如“一个水龙头一个月漏水多少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水多少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年漏的水能发电多少千瓦时”等问题并解答。这些题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数字说话,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环保的意义和紧迫性,而这必将引领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 可见,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思想实际,把握德育时机,合理选择策略,实现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最终达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参考文献: [1]吴军.数学之美[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