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辩证思考与理性操作[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
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数学教学不需要德育;其二、数学教学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对这两者进行思考:前者,过分强调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狭隘的理解了数学与德育关系。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德育功能。后者又过分强调了德育,忽视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德育味”冲淡了“数学味”,本末倒置。我们既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所提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精神,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渗透”的本质: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不能为了德育而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学科德育教育,才不会重心偏移,才不会劳而无功。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辩证思考;理性操作 数学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活动,必然体现和反映了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必然需要渗透具有时代社会特征的伦理观、道德观。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对人的素养是如此,对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要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辩证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观点: 1.1 数学教学不需要德育。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应该是班主任的事,是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语文课的任务,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这种说理育人的事,与数学无关。但有些教师总认数学仅是一门工具学科,本身就不具备德育的功能,内容上也缺乏德育素材,因此,数学教学不需要德育。 1.2 数学教学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许多老师认为,既然新课程提倡在各类学科中渗透德育,那么作为主要学科的数学,当然要在教学中强调德育。应该每一堂课都要进行德育教育。甚至,我们一些老师还常常把思想教育作为教学中的设计亮点,为了能进行德育颇费心思。 其实,对这两种对待德育的态度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前者,过分强调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狭隘的理解了数学与德育关系。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德育功能。其实,数学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如辨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科学价值观的建立、数学素养的提升等等。而且,新的国标本数学教材在选材等许多方面都十分注重德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德育素材的有机渗透,比如:“我们去植树”、“折线统计图”、教学小数后安排了与“神五飞天”“刘翔夺冠”为内容的练习等等。如果老师只重视数学学科知识教育,那将回到知识本位的片面认识中,从而,忽视了许许多多德育资源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后者又过分强调了德育,忽视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德育味”冲淡了“数学味”,本末倒置。认为数学课一定要渗透德育,不然总会显得美中不足。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教者播放了奥运冠军刘翔夺冠的录像,认识了其100米栏的“飞人”成绩,并且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众说纷纭:我要向刘翔学习,长大当奥运冠军!我要从小练跑步,向刘翔学习!……老师还要“画龙点睛”:是啊,这块金牌还是我们中国在短跑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呢!我们要从小学习奥运精神,长大才能为国争光!其实,选用这样的教学资源,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渲染,会让人产生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感觉,而且会使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移,不但思想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知识教学的目标也无法很好的达成。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性操作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必须要注意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德育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然进行,让人感受到它的真正价值。 2.1 抓住时机 润物无声。“润物无声”常常被用来形容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它潜移默化地给人以作用,仿佛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这不经意往往蕴含了教者丰富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例如: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正数和负数”后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出发后,途中经过6个停靠站,最后到达终点站。下表记录了这辆公共汽车全程载客数量的变化情况。 (1)说说中间6个站的上下人数各是多少。 (2) 中间的6个站,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3) 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在讨论交流第3个问题时,一位孩子说“我发现了记录时都是先记下车的人数,再记上车的人数。”“是吗?那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记吗?”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因为乘车时都是先下后上的。”老师说:“是啊,这样记还反映了先下后上的乘车秩序呢!”结合学生的发言,老师巧妙地进行了德育教育:“先下后上、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乘车规则”,没有“号召”,但是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个“先下后上”的乘车顺序,因为,它没有豪言壮语,德语论文网站,但是却融合进了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融合在教师仿佛“轻描淡写”的点评中,没有痕迹,但让人心有所动!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契机将会无数次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适当点拨,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2 实践体验 自我认识。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德育体验的主要形式之一。许多老师认为数学课中一般不会有专门的道德实践。然而,随着新课程教材的精心选题,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开展,我们发现,许多数学实践活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学生参与数学实践的过程,就是德育体验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精心组织这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内化德育行为。 例如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数学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一课中,教材在让学生“拼拼算算”,探究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又安排了让学生“拼拼说说”:找10盒火柴,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措施,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想想为什么,在全班交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先各自探究包装措施,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在交流对比中发现:将火柴盒较大的两个面拼起来,每两盒一层,堆放五层,这样拼时包装纸最节约。再如“我们去春游”中怎样合理租车等同样也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数学活动来设计合理(即同等条件下花费最少)的租车方案。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言语,学生们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德语论文范文,利用自己的计算和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发现了合理而又最节省的措施,从而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好数学可以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更懂得生活中要时时处处注意节约。正如《数学新课程标准》所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这里既有知识的获得,同样也有道德的内化。 2.3 把握教材 相机渗透。新课程的理念让我们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同样传承着真、善、美,数学中丰富的历史故事、众多的数学人物、辉煌的数学成就以及深刻的数学思想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特别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更能说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些书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相机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现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数学小常识等等,我们教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感受这些教材带来的丰富的德育内涵。再如国标本小数第11册有这样一道习题:我国科学家培育的新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大约12吨,相当于原来水稻产量的三分之四,原来水稻产量大约是多少吨?习题旁边还有水稻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袁隆平,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做适当讲解,让学生了解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从而更好的理解题意。现行教材中像这样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承载各种德育信息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环保与数学”:估计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达Ⅰ、Ⅱ级的天数最多等;“科技与数学”: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等;“交通与数学”:红绿灯停的时间等,此外还有“国情与数学”、“体育与数学”等等,这些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数学特有的表达显得更为真实和更有说服力,教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显性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当然在利用这些显性教材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太过“德育化”,不要让德育冲淡了数学原有的味道。 总之,我们既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所提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精神,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渗透”的本质: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不能为了德育而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学科德育教育,才不会重心偏移,才不会劳而无功。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