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这说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目的之一。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一定的启发教育影响。下面是笔者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实施德育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7)06-0008-01 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精辟略论了世界的统一性。社会越是向前发展,科技越是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就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想孤立于世界之外,单独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用大量的、鲜活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十六世纪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政府应邀派军援朝既帮助了朝鲜人民捍卫国家、民族独立,也让本国避免了日本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战斗更是说明在面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时,世界各民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帮助了其它国家民族争取胜利的同时,共同敌人的力量被削弱了,本国、本民族的胜利也就有了保障。不管是十六世纪明朝政府的援朝;1950年的中国抗美援朝等等史实,都说明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形成国际主义精神。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copyright cnmoker.o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亿。”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有繁荣强大也有积贫积弱而遭外来入侵;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有造福本国、本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明创造等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帮助形成民族自豪感,产生爱国主义热情。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早在汉唐时外国使节友人的来访、清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等的为国捐躯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便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 三、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谦虚、诚实、坚强、坚忍 不拔、勇于创新等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毛泽东曾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外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不说明这个道理,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萨拉托加大捷、中国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等等。中国历史名人刘备如不谦虚则不会三顾茅芦,也就不能成就西蜀霸业。在诚实品质方面,林肯、华盛顿、列宁等都是众所景仰的历史人物。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时,诚实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种子。而文天祥宁死不屈、方志敏、叶挺、夏明翰、林祥谦、施洋等的英雄事迹则可作用学生形成不屈不挠为正义不怕牺牲的品质。 四、在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学生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历史至今已经历过五种不同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意味着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如何让学生认识每种制度的先进性,这是历史老师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今昔制度、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每种制度的先进性,特别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 正确认识个人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也是学生必备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唐朝名臣魏征曾说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朝代的兴起衰退无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人民拥护的政权日益强大,失去人民拥护的政权则日益没落,最终被推翻。故史书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时代的进步,任何事件的成功都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只能归功于人民群众。 总的来说,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实施德育,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应考虑的重中之重,在当前也是响应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之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作用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作用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德语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