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关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初中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来共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观念;思想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关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德语论文题目,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1.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作用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影响,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运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师应是探索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影响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德语专业论文,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了人间真挚的情感,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