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师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探索[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德育是每位教师的责任。要依据高师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和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辩证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德育和智育达到统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高师化学教学;德育
  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师范教育,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其改革与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巨大的贡献。近几年,随着大学入学率的提高,上高中成为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首要选择,导致五年制师范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作用,出现生源质量滑坡的现象。另外,有的学生不但学习基础不踏实,而且思想意识也不太好,在师范院校广泛开展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德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关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方面作用还要大。”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为德育提供内容、措施、空间等。
  一、应用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任何一个化学原理的诞生都离不开化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化学原理中蕴涵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原理。
  (1)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适时地穿插于教学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不能孤立地存在,但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涉及物质的还原性和氧化性。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还原性与氧化性的依据,另外,要强调:在一个反应中没有物质的还原性就没有物质的氧化性,只要有物质的还原性在这个反应中体现,就一定有物质的氧化性的体现。而一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德语论文网站,反应产物中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还原产物就具有了还原性,而氧化产物就具有了氧化性(充电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的化学原理,这就说明关于同一元素来说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的,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2)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如在讲化学反应速率的时候,首先要强调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作用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结构和性质。这些都是想告诉学生内因是根据。而催化剂、温度、压强、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也能作用反应速率的事实,就更加说明外因是条件。除此之外,化学原理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次次被修正,这又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化学家们的爱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化学史是化学这门学科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真实地反映了化学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贫瘠到繁荣的整个过程。著名的化学教育家傅鹰曾说过:“科学予人知识,而历史却能予人智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是与化学有关的(黑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另外,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等在世界上都是居于领先地位。再后来,在近代史上,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生产的三角牌碳酸氢钠于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不让设备落入日寇手中,将所有的设备都推入大江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涉及原子结构时,可以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留学美国获学位后,为了发展祖国的原子能工业,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波兰籍的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现的新元素84号命名为polomim(波兰),体现了她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化学教学中,如果将这些爱国主义教材适时地加入,不但对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学习动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2)结合我国化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许多的化学化工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量低。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时,介绍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在国内占有的比例为第一,而火力发电的过程中所需的原料煤的储量是世界第三,而人均储量只有美国的27%。除此之外,我国虽然能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单位产量耗能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我国出现酸雨,作用树木的生长。由此教育学生:如果要解决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些重担自然就要落到一代有志青年的身上。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它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索化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在长期的化学教学中,发现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的动手、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和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熟悉实验的内容及操作步骤;第二,要求依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步骤,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个操作,对试剂的用量、溶液的浓度、温度的控制、仪器的安装等都要仔细。另外,还要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处理实验结果,如果发现结果离理论相差比较大,教育学生不能臆造事实或修改数据,而要如实地略论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做物质的量浓度配置的实验时,对容量瓶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就最后的读数来讲,俯视、仰视对实验结果的作用比较大。教育学生实验结果如果不合格,误差较大,应当重做,教育学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并找出原因下次改进。而且实验后,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诚实地反映和总结实验过程及结论。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和学生人数较多,在化学实验中,德语专业论文,大多数实验需要两个人或者多人共用一台仪器。这就需要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和分工协作,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地完成。因此,教师在实验中应利用时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对那些喜欢搞个人主义的学生,要及时批评和教育。长久下来,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就可以融入到其生活和工作中去。
  总之,在高师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色进行德育的渗透,对师范生的德育、智育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建斌,许民.高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江西化工,2017(2).
  (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