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究[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如何加强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中学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中历史学科因其内容的独特性使其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路径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34-01
  一、当今中学德育教育的困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以知识经济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成为当代教育根本性的问题,它要求学校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发展健全的人格有机地统一起来。
  毋庸置疑,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归宿,自然成为了几乎所有学校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长期以来,从事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必须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德育教育模式面临着投入不小但效果欠佳的困境,与社会的期望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存在着自私、冷漠、缺乏刻苦忍耐的意志品质等缺陷。究其原因,不排除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生活水平高导致学生刻苦意识淡薄等社会原因,但现行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应该是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往往采取的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教育,而缺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如班级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千篇一律的说教,所选用的词汇大多是“不准”、“禁止”等字眼,让人感到生硬,难以接受。即使是本可以生动活泼的一些能很好渗透德育教育意义的活动,如演讲比赛、文艺晚会、18岁成人仪式等都因为要达到某个目的而使互动流于形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本应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教育渠道,但常因教学任务的繁重和教学时间的紧张而被科任老师简化掉了。这种单向输入的教育模式显然存在“主体影响发挥不够,德育只重目标不重过程”①的弊病。对受教育者而言,接受到的只是高高在上的“命令”或“说教”,而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指导与学习的双向行为。因此,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已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场苦役”②,这种“没有个性的社会化使教育沦为了批量造物的机器”③,因此“直接作用了学生的德育认同,效果低”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路径
  在中学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因其内容中含有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素材使其能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皆有明确的阐述。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影响。”⑥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高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及民族的责任感”。⑦在我们平常的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虽然有许多老师都注意在教学内容中去构思渗透德育教育,但常使人感觉是为德育而教育,大多显得生硬、牵强附会,达不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探索可行性的新路径。
  第一,德语论文范文,认真找寻适于渗透的德育教育点。诚然,每一节历史课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即德育教育点,甚至一节历史课中可能有几个德育教育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德育教育点都适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譬如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课,至少就有“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等德育教育点,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仅就可操作性而言,显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的内容易于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讲述了秦王统一六国的艰辛、决心后,引导学生得出“国家统一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和责任感”、“面对困难,我们应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并为之进行艰苦的奋斗”等结论,这种结论的得出便不会让学生感到生涩、难以理解,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在选取德育教育点时必须把握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容易操作等基本准则。
  第二,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措施。同样的德育教育点,不同的措施达到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境采取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和措施,不能生搬硬套。记得我在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的第三个子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为了教育学生“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道理时,特意做了个实验:在总结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我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也同时打到投影仪上,并故意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内容打错,然后让学生对比进行归纳。我发现有的学生似乎有点疑惑,但还是按照错误做了个看似完整的答案。我向他们询问原因时,他们说:“确实感觉有问题,但因为是老师的总结,故而不敢质疑。”这时我告诉学生: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要盲从,要相信自己,“我爱我师,但我更要爱真理”!这样的措施与技巧,不仅让学生觉得结论合乎情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第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新课改倡导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措施,建立一种开放的、民主的互动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要扮演引导的角色,所有历史结论的得出都应该是在学生讨论、理解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而得出。这种师生关系和睦、课堂气氛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品质的塑造。德育教育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才会非常和睦,德语论文题目,学生才会将老师的教育理解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也才能自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就得到了保证。相反,学生只会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充耳不闻、知而不行。
  总之,要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既不能按传统方式“单向输入”,也不能按某一种方式一成不变地照搬照抄,必须要根据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探索既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亓凤琴,李英.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7(1)。
  [2]杜威,J.儿童与课程[G]。顾岳中,译。赵祥麟,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于述胜.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4]张艳萍,李海.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1)。
  [5]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6][7][8]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