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密切,世界各国之间合作和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探讨成果,该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本文应用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对中德价值取向进行对比略论,发现中德人民在价值取向上的区别,以便人们正确合理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取向,空缺理论,区别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1-0000-01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体现的异同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价值取向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本文先是阐述了价值取向的概念,接着简述了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重点是从三个层面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价值取向进行了对比略论,发现中德价值取向的异同,便于人们正确合理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1.价值取向的概念 1.1价值取向的含义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语言和交际方式都有着指导影响。文化价值取向是指渗透于整个文化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各文化之间具有普遍性和异同性。 1.2价值取向的分类 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人们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心理学家Rokeach把价值取向分为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然而,著名心理学家Allport把价值取向分为六类:理论取向、经济取向、审美取向、社会取向、政治取向和宗教取向。 2.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探讨成果。文化空缺分为语言类,交际类和语篇结构空缺。本文阐述的是交际类文化空缺。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语言文化、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寻求语境与言语意义的关联时常常会产生分歧,无法实现发话者所传递的言语信息与受话人的理解结果之间的等值,容易导致信息的误解而使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学界认为空缺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由于各民族在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中有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有效地避免由此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3.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价值取向的对比略论 近年来中德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由于不同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两国人民对对方的不少做法也感到诧异。下面从三个层面应用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来对比略论中德价值取向的异同。 3.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强调“我们”,相互依靠,责任、义务和群体的观点被重视。人们依赖自己的群体,依靠群体不被认为是软弱的标志。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受儒家伦理的作用,崇尚伦理道德和群体意识,德语论文范文,推崇谦虚知礼、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价值取向。相反争强好胜,突出个人责备排斥,贬低,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之说。 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取向、独立自主的概念。个人主义在西方国家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想最重要的价值观。有本书中讲了一位父亲劝说两个正在上学的儿子自己去赚零花钱的故事,这种现象在中国极为少见,但是在崇尚独立精神,追求个人价值的德国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知足常乐”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懒惰的表现,是被唾弃的行为。 3.2对于钱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一生都在努力的赚钱,生活很节俭,把钱存进银行,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接受好的教育,过上好的生活,因此有很多的年轻人,都已成年了,却在经济上还是依赖着父母,成为“啃老族”。大学毕业后,父母还要给他们找工作,甚至还要为他们的婚姻生活提供经济支持。相反,大部分德国家庭没有多少余钱。每天努力工作得到的收入,交了国家的税和保险等,也就刚刚够过上安康的小日子。对孩子的投资都是受教育方面,大部分年轻人成年后,都会独立生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自己租房住,不会依赖于父母的经济支持。 中国人经常邀请客人下馆子吃饭,德语毕业论文,通常花费都很大有时还很奢侈。一瓶酒的价格是一个贫困家庭一个月的口粮。“月光族”的小白领工资都用来买贵的化妆品,衣服鞋子等。许多年轻人喜欢买大品牌的东西,钱是哪来的呢?而德国人是很节俭的,他们注重实用性。即使收入很高,也不会买没有意义的东西。一些国际大品牌的东西在德国都卖的不太好,并不是德国人不知道这些大品牌,而是他们就是这样的一个节俭的民族。他们认为买东西是用的,而不是给人看的。在德国人的眼里,很多名牌产品真的不如德国制造的性价比高。除了特殊日子才去餐馆里吃大餐,一般都是在家里请客人吃饭。他们绝不会在餐馆里点很多菜而剩下来不吃扔掉,对他们来说那简直是犯罪. 3.3对于婚姻和家庭的价值取向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美好的感情。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古代的婚姻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就是私定终身。许多夫妻婚前都没见过面,更别说两人会有爱情。婚后,有的夫妻情投意合,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而有的夫妻只是同住在一个房间共同生活的人而已。富裕的家庭,丈夫还可以纳妾,妻子为换得有妇德的好名声不得不忍气吞声。古代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那时候也没有离婚制度,只有男子能休妻。德国以前的阶级等级制度也是很严格的,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可是在爱情的追求上就相对大胆和自由很多。在配偶的选择上相对自由,在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参加的聚会上,可以自己选择配偶。虽然是一夫一妻制,但在贵族阶层,双方有情人也是常被默许的,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对爱情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是宽容的。 表达爱情的方式上,中国人含蓄,保守的传统依然存在。德国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爱意,比如早安吻,离别吻等等。 中国人的爱情和家庭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一生的相守,为了能相守在一起,人们愿意容忍退让,放弃许多东西。相比之下,德国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他们的爱情很热烈,可是想断的时候也很干脆。他们有着个人主义的传统,注重保护维护自己的独立性。有的夫妻会进行婚前财产独立的公证,外出进餐时,有可能各自付费。在精神上,理想追求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家庭。大多数男人在婚后,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抽空跟家人去郊游,陪孩子玩耍。个人的独立和对家庭婚姻的重视并不矛盾。 4.结尾 总之,由于所处历史和地域的不同,中德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对此习以为常。从前面几方面对中德文化空缺现象的对比略论可以看出,空缺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认知语言类空缺还是文化类空缺关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越莲.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外语学刊.2017卷2期,131-134. [2] 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梁敏仪.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价值系统略论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和婚姻观.读与写杂志.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