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德育价值的思考与实践[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资源。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有爱国爱家、孝悌敬长、贵和尚美、追思怀远等情愫。弘扬和培育这些核心精神,要利用学校教育这一便利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把脉教科书、设计趣味赛、巧用班队会等途径,提升德育实效。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价值;内涵溯源;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14-02
  我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祖先们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总结,是在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凝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资源。以这些传统节日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失为一条捷径,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德育工作者,洞悉传统节日的内涵,寻找发挥传统节日德育因子影响的合适途径,让其润泽学生的灵魂,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内涵溯源:“情”满节日
  传统节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的史籍中就记载了除夕、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其中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道德伦理等也逐渐形成并完善。在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着的精神气节和教育资源,是扶正人们价值观念的好教材。溯源这些节日中的正能量,探寻其中涵盖的“情”,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一)回溯爱国情
  爱国是一个国家人民最光荣的权利和义务。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写下了爱国的华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作为德育工作者,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愫,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增强他们热爱民族的意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等,不同程度地传递出我们祖先的爱国情结。
  (二)上溯敬长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上溯文化的源头,我们不难在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中找到答案。重阳节历史由来已久,起源于春秋战国、流行于汉代、唐朝正式定为节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重阳节时,人们佩戴茱萸、登高望远,以抒秋怀。每到这一天,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搀扶老人,攀爬山峰,以祈求老人的健康与长寿。另外,到春节时,千里万里以外的人们,都会回家过年,履行孝亲敬长的义务。
  (三)漫溯尚美情
  在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里,有着浓厚的人情伦理意味,其中的诚信、友爱、和谐等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贵和尚美的重要内容。所谓“尚”,就是崇尚、崇拜,所谓“美”,即美好,其中含有很多让人心仪的、温馨的祝福和祝愿,简而言之,“尚美”,就是崇尚美好的生活、品德等。传统佳节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屈指算来,悠悠四千载。每到春节,人们收拾庭院、预备新衣美食,张贴春联窗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诉求。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就涵盖了人们对未来深深的祈福之情。新春时节,拜年是最重要的习俗,在祝福的表达中,促进了友谊人情,消除了隔阂,所谓“一笑泯恩仇”,春节是最好的时机。
  (四)追溯怀远情
  近年来,国学之风的盛行,向我们道明了向远古的经典寻求道德精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怀远,来得尤为重要。传统节日文化中,有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活动。对古人的崇敬和祭拜,体现了人们礼敬祖先、敬畏生命、尊重往昔的可贵感情。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鲜明的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每到元日,舜帝就到祖庙祭祀祖先。由此可见,缅怀先人,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佐证了唐代就有念祖扫墓的行为。追溯古人的祭奠、追思等一系列怀远行为,折射了后人的感恩和责任的意识。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中怀远,能够修身、正心,将美好的民风民德代代相传。
  二、途径探索:“行”之有效
  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应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行动。”作为德育工作者,明白了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还应该以其为载体,采取合适的德育途径,弘扬和培育核心精神,让青少年接受这些传统文化光辉的沐浴。面对这些宝贵的资源,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扬光大呢?笔者认为,应该聚焦现有资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系列行动,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把脉教科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师的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教书过程中,将育人有机地渗透其中,也就是说,在学科教学中唤醒学生,让其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便可事半功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不少课文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渗透了重阳佳节的习俗,课文《春联》则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之一――春联的情况,课文《但愿人长久》则记叙了苏轼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事情。在教学中,把握这类课文的情感因素,便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道德作用。
  (二)设计趣味赛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下转47页) (上接14页)“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德育工作中也是如此,教育者一味地灌输思想、赋予正能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效果肯定甚微。相反,在传统佳节来临的日子里,德语论文范文,德育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趣味比赛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明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取得德育实效。春节前夕,组织书法水平较高的学生走上街头,义务为市民写对联,比一比,看谁的字最规范;在元宵节时,每个学生设计字谜,然后在全班举行字谜竞猜比赛……在比赛中渗透德育,避免了呆板的说教,还能让学生刻骨铭心。
  (三)巧用班队会
  小学的课程表上,班会、队会课是赫然排列其中的,教育者充分利用这样的课型,预设主题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强化等环节中,深化主题思想,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清明节前夕,德育老师给学生布置好班队会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清明时节忆英烈”这一主要内容,设计好活动的环节,在讲故事、写誓言中,开好这节课。五月初五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走进端午”为主题的队会活动,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探索端午的来历及蕴含的爱国思想。教育者以班会课、队会课为依托,在传统节日中汲取精神精髓,能够指引学生思想的航向。
  (四)亲历情境中
  大教育家孔子,在春天来临之际,带领弟子来到泗水河畔,以略论水的性情影射学生,学生们触景生情,深受启发,各言其志,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学生在葡萄园里学习,在草地上学习,并命名为“蓝天下的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将学生带入教育教学的情境,让学生亲历亲为,在感同身受中受到良好的作用,能规正行为。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在这样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给老人们梳头洗衣,为老人表演节目,继承敬老爱老的光荣传统,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感悟、体验、铭记敬老爱老的重要性。清明时节,教育者带着学生,去烈士陵园里扫墓,在庄严的活动中,让学生追思怀远,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发愤图强,为建设祖国而读书。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应用现有的德育资源,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挖掘其中的文化精华,选择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让文化精髓助推学生成长,让学校德育走向新的高度,德语专业论文,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于铭松.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凝聚功能[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5).
  [2]李欣.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传承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7,(10).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