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是余华于 2017 年出版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以十个词汇作为论述的视角,具体叙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风貌,即肯定了成就,也不留情面地揭示了诸多社会问题。本书是余华在美国学校做报告时准备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这样一本着作在其他国家读者看来又有何意义?本文以《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语译本作为略论对象,以解释学的略论手法试图展现德语译者如何处理他所面对的翻译挑战。 1翻译的解释学基础 解释学(Hermeneutik)源自欧洲长久以来翻译、解释《圣经》而产生的解释文本的手段, 后来这种手段也运用于对法学等文本的解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都曾经致力将文本解释的措施构建为一种普遍的解释学原理,但是通过伽达默尔的努力,解释学才真正扩展到一种哲学解释学,即将解释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精神学科(Geisteswissenschaft)的普遍措施论,在《真理与措施》一书中他从审美的、历史的和语言的三个角度来论述。 在艺术审美(美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就如同游戏是游戏本身与游戏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整体一般, 艺术著作只有在它被表现、被理解、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体现。因此艺术著作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著作上,也不孤立地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1]7随后伽氏将真理问题放在了精神科学领域中,他认为精神科学中的经验涉及到的是历史传承物,如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已经指出的那样,在精神科学领域中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前理解(Vorverst觌ndnis)。 因此前理解关于理解和解释就有着重要的影响,伽氏将前理解看作是历史赋予理解者和解释者的积极性因素, 它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视域(Horizont),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和所能看到的一切。[1]8按照伽氏的理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视域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而是可以进行交流、互动的。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 使它们与其他视域相交融, 这便是所谓 “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tzung)。 而理解也就是这样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事件”[1]9。 同样,以解释学角度来看,文学文本的意义就读者而言是放开的,是通过阅读、理解而形成的。 因此无论是读者(当然也可以是译者)对于文本的“前理解”还是读者关于文本个别部分的理解与对文本整体理解的关系都纳入到了一种动态的过程之中。这种动态性并不意味着无限循环的虚无主义,相反,这种循环保证了文本意义永远保持着理解和解释的开放的可能性。这样译者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叛逆在解释学看来是基于理解、解释的一种历史性的行为,它对原作文本的理解、解释只是解释学循环之中的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可能,它包含了译者关于原作文本的理解与译文文本相结合的视域。翻译行为在解释学观点看来就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化与另一种相融合的过程,译者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即“前理解”则是译者不断理解原文的视域的基础。 译文从这种观点出发就是对理解过程的运用,也就是对原文以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行再解释。 这便赋予译者甚至是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的主动权。 2个例略论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译本是由德国着名汉学家、翻译家高立希(Ulrich Kautz)翻译。 余华的许多著作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都是通过高立希的译文介绍到德语读者面前。 前面提到过,余华在写作本书时考虑到了外国读者的接受情况。 因此在行文时,作者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进行解释, 以帮助外国读者也能全面理解其思想感情。 但是即便如此,有一些在具体情节中附带有深刻内涵的词汇仍是译者翻译时的挑战。 这一点从对比译文与原文一些有出入的词汇、概念就可以体现出来。 下面笔者将选取几个例子具体略论。 2.1 黑市与血书 当时,城镇居民尽管省吃俭用,也很难有所结余...于是人们经常在暗地里偷偷花钱购买粮票和邮票,以维持生计。[2]119....Auch die 魻l - und Fleischcoupons reichten weder hinten nochvorn, so dass viele Leute gezwungen waren, sich auf dem Schwarzmarktnoch welche dazukaufen.[3]175此片段源于原作第六章“差距”。 作者这里描述的是三十年前,我国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状况。 那时人们“生活在定量供应”中,比如要购买粮食,除了钱之外,还得付粮票。 尽管人们精打细算,但是还是会出现票不够用的局面。 同样有些人也会出现票剩余的情况。 这样有些人需要粮票来满足基本生活,有些人则希望出售粮票换取一些额外收入。 这种私下里的交易行为关于德国读者也不会陌生。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的德国也出现过居民们私自交易的行为。 因此, 译者的译文 sich auf dem Schwarzmarkt (黑市)nochwelche dazukaufen(在黑市上买些东西 )虽没有逐字对应原文 ,但是民间私下交易的行为却是不论中德都存有的事实,这也有助于拉进来德国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毕竟这种私下交易也算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实现形式,也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但是这种行为在当时计划经济、集体经济的中国可能就是一种更具风险的行为,它基本被当做是一种“投机倒把”行为。 早在共和国初期政府为稳定经济秩序、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改造打击投机倒把;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投机倒把的罪名更具有政治意味:“从经济上挖社会主义墙角,妄图颠覆无常阶级专政”[4]。 所以仅这个“Schwarzmarkt”是否能体现出这种中国特色? 不过阅读故事下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紧接着就讲述了这种一个倒卖粮票和打击倒卖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