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6 Abstract 6-7 1 绪论 11-21 1.1 蜚蠊简介及其生物学习性 11-12 1.1.1 蜚蠊简介 11 1.1.2 蜚蠊的生物学习性 11-12 1.2 蜚蠊的危害 12-13 1.3 德国小蠊的国内外防治探讨进展 13-15 1.3.1 环境与物理综合防治 14 1.3.2 生物防治 14-15 1.3.3 化学防治 15 1.4 大型有毒真菌的国内外探讨概况 15-16 1.5 大型有毒真菌的杀虫活性探讨 16-17 1.5.1 鹅膏菌科(Amanitaceae)大型有毒真菌的杀虫活性 16 1.5.2 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大型有毒真菌的杀虫活性 16-17 1.5.3 牛肝菌科(Boletaceae)大型有毒真菌的杀虫活性 17 1.5.4 其它大型有毒真菌的杀虫活性 17 1.6 大型有毒真菌杀虫剂的开发利用方式 17-18 1.7 杀虫性大型有毒真菌探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19 1.8 本探讨的目的意义 19-21 2 试验材料与措施 21-33 2.1 试验材料 21-22 2.1.1 供试昆虫 21 2.1.2 供试大型有毒真菌 21 2.1.3 试验试剂 21 2.1.4 试验仪器 21-22 2.2 数据处理 22 2.3 试验措施 22-33 2.3.1 德国小蠊偏好性食物的筛选及种群的建立措施 22-24 2.3.2 大型有毒真菌的采集与鉴定 24-25 2.3.3 大型有毒真菌菌种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措施 25 2.3.4 大型有毒真菌对德国小蠊毒杀影响的试验 25-27 2.3.5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对德国小蠊LC_(50)的测定 27 2.3.6 杀虫毒饵稳定性的测定 27-28 2.3.7 混配制剂对德国小蠊的联合毒效试验 28-29 2.3.8 大型有毒真菌与已有杀虫剂的药效对比 29 2.3.9 残托斑鹅膏菌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9-31 2.3.10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菌丝体人工培养条件的初步探讨 31-33 3 结果与略论 33-63 3.1 德国小蠊种群的建立与偏好性食物的筛选结果 33-36 3.1.1 德国小蠊种群建立的结果 33 3.1.2 德国小蠊偏好性食物筛选结果 33-36 3.2 大型有毒真菌的采集与鉴定 36-37 3.2.1 大型有毒真菌的采集与鉴定 36-37 3.2.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37 3.3 大型有毒真菌菌丝体的分离与纯化 37-39 3.3.1 大型有毒真菌菌丝体的分离与纯化 37-38 3.3.2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菌丝体的菌落形态特征 38-39 3.4 大型有毒真菌对德国小蠊毒杀影响的测定结果 39-48 3.4.1 野生子实体对德国小蠊毒杀影响的测定结果 39-43 3.4.2 室内培养产物杀虫活性的测定结果 43-45 3.4.3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对德国小蠊毒杀影响比较结果 45-48 3.5 五种大型有毒真菌液体培养产物对德国小蠊LC_(50)测定结果 48-51 3.6 杀虫毒饵稳定性的检测结果 51-52 3.7 混配制剂对德国小蠊的杀虫活性试验结果 52-54 3.8 大型有毒真菌与已有杀虫剂的药效对比结果 54-55 3.9 残托斑鹅膏菌菌丝体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55-57 3.10 菌丝体人工液体培养条件的初步探讨 57-60 3.11 讨论 60-63 4 结论 63-65 参考文献 65-69 在学期间探讨成果 69-71 致谢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