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德国体育教学论探讨的主要观点有:1)体育教学论是一种对于不同背景下具有广泛适用对象的学术范畴;2)运动文化教育的设想与丰富个性的培养;3)体育教学论应该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动态变化而调整;4)体育的“社会疗养院”概念以及体育教学论在生态教育、和平教育、文化交融教育、防止青少年犯罪中的影响的构想,并试图架起一座消除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之间鸿沟的桥梁。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讨论体育教学论问题,指出建立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论体系。 (1)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运动文化的教育目标包含了人性的条件和精神的客体,这意味着把人看成是文化的决定者; (2)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游戏世界的变化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运动教育方法和手段,而不能只采用专门的运动样式进行专门化的单方面的训练; (3)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运动文化领域的教学必须遵循生态学、区域性、简单化和个人努力的准则。 总之,Grossing强调体育教学论应该关注人和社会的主要问题(包括运动与身体、生态学、健康、幸福)。因为这个原因,他更愿意用“运动教学论”这个术语代替“体育教学论”这个术语。Hummel在1997年一篇题为《游戏性体育教育――仍然是一个话题吗?》的论文,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促进重新统一后的德国的体育教育观念,使之适应民主体制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游戏性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成熟的体育教学论模式,同时也赋予了现代完人教育的特征,成为完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行为能力”的双重目标也就对应地与游戏性体育教育目标和非游戏性体育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了。两种体育教育目标也就赋予了体育教学论的两种前景:一种是主观的、人类学的、个人维度的目标,另一个是客观的、社会文化的、非个人维度的目标。Hummel指出:成功的体育教学应该两种维度的调和。 3 体育教学论应跟随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997年,Schmidt在参阅了一些有关童年早期体育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探讨以后,写了一篇题为《变化了的童年――变化了的童年运动世界:略论与结论》的论文。指出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消费习惯、时间和空间行为的改变,以及休闲和体育运动设施的方便化,现代社会中童年生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作用,青少年的经历和体验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中小学教学论和体育教学论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 (1)随着时间、空间的延伸,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德语毕业论文,一个基于时间和空间的新的评价机制已经不可缺少,这种机制应该远离编年表式的、提前制订的、标准化的评价框架,着眼于个体的、特殊群体律动的、不同地点的评价思路。 (2)由于许多孩子正在变成消费取向的群体,习惯于现成的玩具和产品。因此,在学校他们应该能够体验生产过程,引导他们从事更多自我活动和独立活动。 (3)孩子们持续增加的社会体验的机会应该成为教学论的利用因素,那么,为了理解社会体验所包含的社会合作的价值,应该引导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社会学习。这将意味着围绕着学校的社会资源,能够促进诸如体育和游戏类活动这些学校课程的审美价值的提升。 (4)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儿童全面发展需要独立活动和自我决定的机会。在这方面,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和关注孩子们好奇的眼光,那么体育将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为了建立持久的内部动机,体育应该成为孩子们活动、体验和自我效能感等众多领域的组成部分。 Balzetal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体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学校体育向哪里去?” (1)他认为,体育运动是一个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需要。课程与身体是体育教学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促进儿童身体有效发展的体育的教育任务已经扩大了,体育的教育任务转向了关注身体的自我意识、身体取向和生态活动等方面。 (2)作者对竞技性体育运动占主导的运动文化,采取了批评的立场。转而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应该是运动、游戏和竞技的混合。学校体育的主要着力点不应该再是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个体的运动形式,以及体育课程的运动体验。 (3)对于探索性学习,作者认为这来自于竞技性体育中合作学习的企图。教师和学生应该把课程所涉及的课题放在第一位,而且体育教学中也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为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创造条件。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作者根据自己对体育教学论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 (4)对于体育教育的概念,认为应该支持自我教育并为学生的自我教学做出贡献和努力。 (5)对于体育和运动的概念,认为个体的体育运动就是在行动中理解世界。 (6)对于学校的概念,源于这样一种假设,不仅教师有教育的功能,学校也有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学校安排体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些活动不仅仅是指体育课。在德国和瑞士就有所谓的“运动计划”的事例。 (7)对于性别的概念,理解男孩与女孩的关系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不能忽视性别之间的异同,而且,需要创造一种运动教育类型,就是支持所有男孩和女孩平等享受运动文化和参加体育运动,这就意味着因为性别上的异同,在各个运动领域中都要考虑提供特殊的支持以确保体育运动的公平参与。 (8)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提出了6个方面: 1)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意识的促进; 2)感知能力的增强和运动经历的扩大; 3)身体的解释和运动的创造; 4)运动技能的体验和反应; 5)行为、游戏和交流的融合; 6)冒险与成功。 4 体育的“社会疗养院”概念及体育教学论影响 1999年,德国体育教学论关注的热点,是由体育教育理论家Dieter Lenzen与其他体育教学论代表人物之间的争论引起的。Dieter Lenzen说:“德国在19世纪把‘体操’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的理由,在当今的德国已经无效了”(比如说国家需要把青年人培养成身体合格的士兵)。他认为,体育教学论应该讨论的是,学校体育到底是追求竞技体育的标准还是追求娱乐体育中的体质,迄今,这两者无论是从教学论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学的角度,都没有充分证明体育作为学校必修课程的理由。Dieter Lenben的这一评论在体育教学论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遭到批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论正面临一个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紧迫课题。 2000年,Thiele提出警告,体育教学论正在面临新的社会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和平教育问题、跨文化交流问题以及不断增加的青少年犯罪和媒体消费问题等,体育作为“社会疗养院”,应该接受并设法解决这些外部强加的问题。Thiele认为,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和动态性的发展,我们很难确切界定体育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得不接受一种怀疑的态度和秉承谦虚的精神,把教育的要求降低到对一种成功教育方法的检验上。 体育教学论的探讨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问题,本文更多涉及的是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观点对中国体育教学论的探讨是有参考价值的。至于德国体育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会在今后的探讨中继续进行讨论。 [编辑 邓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