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紧紧捂住钱袋子、对希腊等欧盟国家迟迟不肯伸出援手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底气十足地展望未来:“2017年有望成为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就业率最高和失业率最低的一年!”随后的一些经济数据,也印证了默克尔的推测:德国联邦统计局2017年3月28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德国总就业人口为4140万,同比增长0.7%。而欧盟很多国家的失业率则将继续攀升。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好奇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德国是靠什么一枝独秀打造“就业天堂”的呢? “德国制造”--终端增容 波尔是德国汉堡一家商业银行的雇员,妻子持家,夫妻俩养育了3个小孩,经济负担比较重。2017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时,德国开始有银行破产,部分银行亏损(一般来自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抵押资产减记等方面),波尔很担心被银行裁员,一旦失业,家庭经济必将捉襟见肘,因为在德国靠失业救济金是很难维持家庭各项正常开销的。波尔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并没有被裁员。2017年一些德国亏损公司(包括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像欧盟其他国家一样解雇自己的员工,这对德国今后的就业形势产生了积极作用。 德国在债务危机风暴中,能够从容应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这也是在本轮危机中德国能够经受住考验、率先在发达国家中复苏的根本原因。 “德国制造”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制造业对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没有削弱,反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2017年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319亿欧元,同比增长12.1%,制造业增长对GDP贡献率高达56.4%,成为推动经济V型反弹的支柱力量。今年以来,德国制造业增速虽有下降,但总体表现仍明显好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技术侵略”抢夺海外“饭碗”。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兴市场国家日益从原来的生产基地转变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德国公司在这一进程中占据了很大优势。探讨显示,德语论文,从2001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德国几乎所有大型上市企业的海外销售额都取得了增长:2017年,费森尤斯集团、阿迪达斯、林德等企业的海外销售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重都超过90%;拜尔、默克、宝马、西门子、戴姆勒等企业海外销售额占比也都超过了80%。为更好地贴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德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的工作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宝马的10个研发基地中7个位于海外,英飞凌的26个研发基地中18个建在海外,西门子企业一半以上的研发人员是在海外。 政府补贴保持就业稳定。与其他欧洲国家重视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同,德国更加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在201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期间,其他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政府通过财政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 高校“三化”--源头输氧 德国人的轿车普及率很高,有小车的人就像中国人有自行车一样普遍。德国小伙子施耐特,大学毕业后把自己的汽车做成一个活广告牌:在汽车四面醒目的位置用醒目的色彩喷上“求会计职位”的字样,并喷上手机号码等联络方式。就这样,不受时间、地点、天气的限制,他开车到哪儿广告就做到哪儿,这让很多人知道了他的求职意愿,其中就有他的不少亲朋好友。“汽车广告”打出不久,便有企业主动与他联系,施耐特坐在家里便谋到了他想要的职位。经过高校的求职教育,德国的大学生们一走出校门,便能根据自己的实力找到工作。而社会化、法制化、市场化便是德国高校就业教育的精髓。 社会化。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的普通一员,与其他社会就业人员享受一样的就业政策和服务。德国失业保险金除了发失业救济金外,主要用于教育部门在大学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指导,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实现顺利就业。联邦劳工部与各高校密切配合,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设立了专门的高校服务组--劳工局高校服务组是高校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一个主要渠道。它的核心任务是为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毕业后一年以内)提供就业市场和劳工局服务信息,指导专业学习、专业转换、职业选择、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职业申请指导和培训等。 法制化。在德国,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求职者直接相关的法学有《劳动中介法》《失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等。根据法学规定,求职的大学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咨询、培训、进修以及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为了增加大学生等年轻人的就业率,在全国推行“短期工作”制度,即“非全日工作”制度--德国联邦和各州劳工部门采取方法,鼓励从业者自55岁开始从事“半份工”,把让出的半份工作推荐给年轻的求职者。 市场化。依靠中小企业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德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大约70%的就业机会和82%的培训机会是由中小企业提供。德国政府注重与公司合作,制定了相关政策,发挥公司的积极性,鼓励公司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大学生。比如,公司要获得国家的资助和扶持,必须创造一定数量的新就业岗位。德国政府以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地方公共服务机构雇佣失业人员。公司每雇佣一名失业者,便可获得10万欧元的贷款。 职教“双轨”--拾遗补缺 “我父亲是电工,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动玩具,所以中学毕业时我决定来这里学习自动化。”21岁的贝尔对记者说。作为德国奔驰汽车杜塞尔多夫工厂的学徒工,他已经在这里实习两年多了--贝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工厂实习,德语论文题目,其余时间则在职业学校上课。德国奔驰汽车企业杜塞尔多夫工厂目前有200多名学徒工,分别学习从自动化到商务等各种和公司生产及经营相关的专业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奔驰企业统一制定的标准化教学大纲,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两年到三年不等,企业给学徒工发工资。这里的学徒工中有不少人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来这里的。 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是其中最核心的“公司和职校合作”的“双轨制”。 观念更新。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认同,国家和公司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等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而这恰恰是其他很多国家所缺乏的。 “双轨制”。将公司实习和在校学习相结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星期有三到四天在公司当“学徒”,其余几天在职业学校当“学生”。在以公司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教育下,学生毕业时就成了熟练工并能马上为公司所用--这样,年轻人得到工作,公司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遂进入了良性循环。 “师徒制”。以奔驰企业的学徒工为例,两到三年的实习结束后,90%以上的学徒工会从企业得到一份为期5年的保证聘用合同。不愿意聘用的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上大学。几年后,参加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分职业的考试,考试合格以后,他们可以获得本行业的“师傅资格”。在德国,各行各业里的“师傅”收入很可观,在社会上也广受尊重。 责任编辑:韩春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