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世俗的《圣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摘 要】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浮士德》是歌德晚年的巨作。它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的古典四大名著。它讲述了浮士德在与魔鬼梅菲斯特打赌后所经历的一系列悲剧,以及浮士德悲剧一生的不懈追求。歌德用《浮士德》来书写自己的悲剧人生,追寻自己的精神净土,用务实和理想,现实和浪漫,理性和感性来追求自由,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关键词】《浮士德》;悲剧;人生追求;“浮士德精神”
  一、悲剧浮士德
  黑格尔称《浮士德》是一部“绝对哲学悲剧”。诗剧《浮士德》的意义是由天使的口中说出来的,“谁永远自强不息的努力,我们就能够解救他”。不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浮士德》以它从头至尾的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自其诞生以来就被人关注。它描绘了浮士德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引诱下,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生涯开始,从一个梦想者似的世界,到两个人的爱情生涯,到官场政治生涯,到美的精神世界到广阔的发现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地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然而,结局是惨痛的。过程虽美但亦是痛苦。浮士德一生注定是悲剧的一生。
  他的学者悲剧--“比起、学士、律师和教士,所有这些夜郎自大之辈,我诚然要懂事一点;没有什么犹豫或疑虑来打扰我,也不畏惧什么地狱或魔鬼--为此我剥夺了一切乐趣,不敢自以为有什么真知灼见,更不敢好为人师,去矫正和感化人类。我也没有什么财产与和货币,更没有人间的荣华富贵;就是狗,也不想活得更长久!” [1]P15你看,一位学者,一位,却矛盾重重,自杀念头油然而生。他一生所追求的所获得的无限的知识,但生活却索然无味。当他遇到精灵时却始终也不明白精灵与他的不同: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他所不理解,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并无目的,只是一味忙碌和勤勉,并因此觉得他它多么接近”。[1]P160他的学者生涯是悲剧的,他的“几十年孜孜不息的学者生活,最后所得的是僵死的知识,德语毕业论文,生活里充满忧虑,内心里执着尘世和向上的两个灵魂的冲突,同时又感到外边的自然与人生好像在呼唤,独自坐在牢狱一般的书斋里,求死未果,求生不能” [2]P278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而这时人的心灵往往是脆弱的,意志也是薄弱的。故,梅菲斯特与他签下了盟约。
  他的爱情也是悲剧的。当他喝下女巫的汤药,返老回童时,他与格蕾琴相爱,但世俗的压力,让他们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收场:格蕾琴让母亲喝下了毒药,她的哥哥在与浮士德的斗剑中也死去,而他们的婴儿也死去。格蕾琴自己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发狂死掉。就这样,他的爱情结束了,幻灭了,只是梦一场。“浮士德经历了尘世的享乐和痛苦,演完了他爱的悲剧”。就这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悲剧。
  当他经历了美的悲剧后,他在梅菲斯特的帮助下建功立业,转战官场,步入政治生活。但当他建立自己的平地时,德语论文题目,魔鬼将两位老人的房子烧毁,并且两位老人也死去了。浮士德自知罪孽深重,“忧愁”来临,浮士德双目失明,但他内心依旧光明,始终在不懈追求。最终的灵魂升入天堂,而不是与魔鬼进入地狱。这又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悲剧。
  二、浮士德的人生追求
  戈特舍德曾在他的书中宣称,“悲剧的主人公应该有高贵的情操”,诚然,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浮士德,他的高贵就恰恰在于他的自强不息、不懈追求。当浮士德沉醉于书斋生活时,他追求的是一个安于近况,寻求发展的愿望;当他结识魔鬼梅菲斯特,返老回童时,他追求的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当他与格蕾琴相爱,与旧世界的宗法习俗冲突时,他追求的是自由不羁;当他与海伦相遇时,他追求的是美。但是,他的无限追求却都以失败划上了句点。可见“无限制地追求自由的美,最终也是要失败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浮士德的追求是毫无意义的。他的追求是对“人的道德本体的追求”。即:“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他的继承与发展”。[4]
   魔鬼梅菲斯特恰恰是以“人的恶劣情欲”,以一般所贪恋的酒、色、财、权等为诱饵,力图让浮士德上当堕落,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但是,浮士德却不断上进,不断超越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人生真谛,更加坚定了他的人生追求。
  浮士德一生都在追求,不断行动。初始,他在知识里追求;认识魔鬼后,他追求爱与享受;再次,他追求权力;进而他追求自由和美,美的理想世界。毕竟,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完美只是一个梦而已。浮士德一生的追求都是悲剧性的,不管是对现实的追求,还是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种种,都让人心酸。悲剧的人,悲剧的人生。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终极目标”,那些所谓的完美、终级,都是水中浮萍,海上泡沫。记住,人越思考,就变得越智慧,越智慧就会越痛苦。
  三、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曾高声宣告:“我愿意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不过,要实现“自由的土地”和“自由的人民”这一理想世界,必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在这个自强不息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走一些弯路,甚至迷途;但同时,谁若是自强不息,那将会是终归得救的。浮士德在与魔鬼签完赌约后曾说过的那一段话,充分洋溢着他的伟大抱负与壮志理想--“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是,不断活动,不断拼搏。……听着,这儿讲的并非什么享乐,而是要陶醉于最痛苦的体验,还有由爱生恨,由厌倦转活跃”。由此,“浮士德精神”并不是一种口头上的宣称,相反它是一种行动,一种追求。它的内容是广泛的。“小而论之,它涉及个人的立身行事,荣辱观念,理想追求;大而论之,它涉及对社会、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态度。积极乐观,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永远向上,永不自满自足,不断精益求精--勇于探究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热爱生活……” [3]P186诸此而已。
  《浮士德》并非是偶然产生的,可以说它的诞生是必然,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所弘扬的是人性之本。在诗剧《浮士德》里,这种人性精神只是得到充分体现而已。它是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壮大起来的,是新兴资产阶级不断追求的东西,他们的理想。进而到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可以说,“浮士德精神”是人文主义的另一种体现。诗剧中的浮士德并非是一个空有理想的人,他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追求,行动。“他不只肯定人生,而是要体验、感受、享有人生的方方面面,”换言之,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他,浮士德,都渴望能够在灵魂深处感觉甚至是体验。享受一切,包括痛苦。
   浮士德,可以说他是思想者的典型;他的痛苦又恰恰是思想者的痛苦。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探究其人生价值的意义。他不仅仅拘泥于自己的书斋生活,不仅仅在书本里去探究人生的本质,而是一个行动至上的人。他是一个“行动派”。他全身心投身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去追寻、去探究。在众多的纷繁世界中闯荡、体验,经历了种种,直至死去。
  
  【参考文献】
  [1]歌德著,绿原译,浮士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冯至,《浮士德》里的魔.[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3]杨武能著,德语文学大花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
  [4]郑克鲁等著,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