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在美化纳粹方面超过老一代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2017年年10月底,近百名来宾正在出席德国法兰克福市立图书馆举办的国际文化周活动开幕式,突然闯进一伙头戴白色面具的人,二话不说,随着手提音响播放的音乐手舞足蹈,几个人高举标语牌,上面写着“多元文化见鬼去吧”,“我们认同德国运动”。闹腾了一会儿后,这伙不速之客扬长而去。 事后人们才知道,德语论文范文,这是10月初刚在网络上问世的“德国青年运动”,几天时间里就有两千多人报名参加。发生在法兰克福的是该地区组织的首次行动,而背后主导的是极右组织。 极右主义在德国作用不断扩大,认可和同情极右思想者有增无减--这是德国社民党艾伯特基金会近日的对于德国极右主义最新发展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 这份引起德国社会各界关注和忧虑的报告,对25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极右思潮作用在德国持续扩大,已渗透到社会中间。报告称,德国每4人中就有1人持排外态度,三分之一的人敌视穆斯林,9%的人认可极右思想。与两年前相比较,统计结果均呈上升趋势。 新极右分子的多种“变色龙手段” 极右分子给外界的印象,往往仍是身穿皮衣、脚蹬皮靴的光头壮汉。但他们其实也在“与时俱进”,如今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衣着外表,都已发生变化。 除了少数人仍保留着“皮衣壮汉”的传统装束,骨干则常常是衣冠楚楚,一副训练有素的精英模样。而基层分子多为年轻人,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和倾向。总之,仅从外表已难以断定某人是极右分子。 由于使用纳粹标识违反德国宪法,极右组织基本放弃了纳粹标识,采取其他方式显示自己的特征: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他们常以文艺团体形式出现,例如扮成音乐小组举办文艺活动;偏好特定品牌服装,如Thor Steinar、Fred Perry、Pit Bull和Lonsdale,或者Consdaple牌的T恤衫;用黑色太阳作为宣传材料的标识;使用意喻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凯尔特十字。 极右组织经常使用数字组合作为识别记号或活动暗号。例如18,示意字母表中排第一的A和第八的H,这是以希特勒名和姓的首位字母表示崇拜;28代表字母B和H,意喻“鲜血和荣誉”,是希特勒青年团的致敬用语;88则是字母HH,即纳粹使用语言,意为“希特勒万岁”。 极右思潮与经济:此消彼长 极右思潮是一种政治表现形式,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根源是经济不景气和日趋严重的社会矛盾。 德国的极右主义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魏玛共和国时期。当时德国因战败而经济崩溃,失业严重、民不聊生,极右势力趁势兴起。他们反对实施共和,企图恢复帝制,指责共和派对德国战败负有责任,刺杀包括魏玛共和国外长在内的多名政治家。 而二战后德国混乱、分裂的局面也成为极右思潮的温床。联邦德国成立初期,即有极右政党进入议会。随着德国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极右势力逐渐衰落。 然而德国统一后,极右势力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形成3个较大的极右组织,并通过选举进入一些地方议会。 统一令德国在政治上获得好处,经济上却付出了代价。与西部相比,东部人口的劳动时间长而工资收入却低,不少人至今仍有二等公民的感觉。而西部人也因每年向东部提供巨额补贴,感到自己受拖累。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技术的东部青壮年纷纷离家,到经济发达的西部或国外工作,导致东部许多偏僻地区人走楼空,仅有老人留守。而欧盟一体化带来的人员自由流动,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激化了社会矛盾。 德媒调查显示,1990年德国统一后10年间,共有149人死于极右分子之手或有极右背景的暴力之下。其中,得到官方正式认可的为63起。 德国民众:认同排外,但拒绝犯罪 没有工作、情绪失落的青年一代害怕被抛到社会底层,往往把气撒到外国人身上,认为旅德外国人是他们身陷困境的始作俑者。报告撰写人指出,即使在西部一些偏僻地区,由于经济状况相对不好,德语论文范文,认可极右思想的也大有人在。 一般来说,德国民众并不支持极右组织,更反对诉诸暴力,极右思潮虽然不断蔓延,却也成不了社会主流。在公共场合以及媒体舆论上,极右言行均受谴责,德国政府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极右主义,并且致力于取缔作用最大、活动积极的德国民族民主党。 “纳粹地下党”事件曝光后,深感震惊的德国各界意识到,极右势力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威胁着国家现行制度,而且对社会安定危害极大。政府承认此前“低估了极右势力的能量”,联邦司法部长称德国面临与极右势力斗争的长期任务。 不过,有一点却是众多德国民众与极右思潮不谋而合的,那就是从思想上认同排外。 (摘自《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