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我到德国参加会议,校园暴力依然是会议的焦点议题。电视上,报纸上,相关报道铺天盖地。关于土耳其人,这些新闻没有过多新意,看看标题或是头几句话就不再细读了。看来不止在土耳其有校园暴力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然而仔细阅读,你会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事实上,读完新闻的后面部分,你会发现,这关于我们来说,正是困扰我们的根源。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外族人。 尽管德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国家,但是一提起外族人,德语论文网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土耳其人。报纸一般情况下不会明确写出嫌疑人的民族,官方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小心翼翼,避免在措辞中包含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为了指代外族人,他们发明了一种婉转简洁的说法--非德裔。 而不同的报纸对这类人,还是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地中海人”、“从南方国家来的人”,或者不提地理位置,只是说“操蹩脚德语的人”。显而易见,说的都是土耳其族人。发生恶性暴力事件时,即使土耳其人是无辜的,他们也会一如既往地被当做罪魁祸首。 回首过去,曾经土耳其人一度受到德国人的热情欢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战后的德国劳动力匮乏,先后从意大利、波兰、希腊等国引进劳工,不久,德国也向土耳其敞开了国门。德国经济状况优于土耳其,德语论文网站,吸引了不少土耳其人。当土耳其人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迎接他们的是鲜花、掌声。德国人把他们视为朋友、客人。而如今,土耳其人却成了过街老鼠,遭人白眼,惹人嫌恶。当初土耳其人远赴重洋只是为了淘得一桶金,从而改善经济条件,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尽早告老还乡,悠闲地享受退休生活。但事实上,真正回去的土耳其人却是少数,多数人选择和家人一起移居德国。为减少移民压力,德国1973年颁布法学并采取相关方法,禁止移民。可是土耳其人还是通过各种手段越过边境,进入德国。如今德国境内的土耳其人远超二百五十万,比德国首都的人口还多。 根据德国职业通讯社报道,四分之一的在德土耳其家庭徘徊在温饱线上。也就是说,他们靠政府资助艰难地活着。其实,在德国还有数十个国家的在德民众靠政府资助度日。然而,舆论却紧咬土耳其,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土耳其人群体基数庞大,侵占了德国有限的国家资源和工作机会,被德国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本已疲软的经济再遇压力,回暖的步伐沉重而缓慢,德国人迫切地希望摆脱这些包袱。 比经济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虽然土耳其人进入德国逾半个世纪,但始终未能真正融入德国,文明冲突愈演愈烈。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但这一信仰未得到德国官方认可,不具有自主地位。清真寺、宗教组织只能在法学允许的“社团组织”框架内活动。人们在购置的办公楼或是废弃的工厂、仓库内进行宗教活动。虔诚而又乐善好施的土耳其人每周五做礼拜时,总会捐出几十欧元,帮助所谓需要帮助的人。就这样,几百万欧元付诸东流。而其实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他们是依靠国家资助度日的主力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很多土耳其人的德语不尽如人意。他们学的是“大街德语”,语法混乱,甚至不少人不懂得如何书写。真正能很好地掌握两门语言的人实为少数。他们抱着“反正工作几年就走了”的想法,丝毫不重视语言课程,也无心为社会和谐贡献一己之力。就这样,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和谐美好的愿景,被冲突四起、争端不断的现实打碎。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但教育水平低下的土耳其人却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紧随新的就业导向。德国机场扛行李的土耳其人与日俱增,他们开始转向低级简单的体力劳动。 在这样的现实里,诞生了第二代土耳其人。他们成长在两种文明的交融与冲击中。虽然德语水平优于上一辈,但他们依然没能融入德国社会。在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土耳其人称“这是我们的节日”,于是不送孩子去学校上学。自然而然地,德国孩子和土耳其孩子之间便形成了一层隔膜,他们都有一种意识--“我们不一样”。受制于家庭经济条件或是地区状况,土耳其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但他们对薪酬、待遇的期许却比上一代高很多。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导致了这一代人的迷失。柏林一半的土耳其青年没有找到工作;而与此相对的是,德国监狱里满是土耳其青年,毒品犯罪首当其冲。右翼政党和种族主义分子利用这些素材,不断放大土耳其人的危害。如此一来,土耳其人变得更加内向,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在土耳其也不受待见。土耳其人把他们视为假德国佬。的确,在德国,他们见到了更为发达的经济,更为进步的城市,更为先进的技术。关于土耳其国内的种种缺陷与不足,他们忍不住嗤之以鼻,时时刻刻把德国挂在嘴边:“薪水也太低了吧,在德国那边比这高好多啊……”;“真没有秩序,在德国大家都会自觉排队……”;“怎么还用这玩意儿,在德国早就淘汰了……”甚至话中不忘时不时掺杂几句德语,举手投足间尽是德国人的影子。背倚德国,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他们瞧不起那些从未踏出国门的井底之蛙,自觉地与之划清界限。在他们眼里,那些人满足于狭小落后的世界,从事着简单低级的工作,言谈举止中透露出粗鄙的素养、短浅的见识;没有理想,不思进取,始终贫穷落后,却愚蠢快乐。于是,一道无可弥补的深深隔膜出现在这个种族之间。他们孤立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 土耳其语里有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们的处境:“在德国,他们是外国人;在土耳其,他们是德国佬。”在德国,他们客居他乡,是漂泊的孤独旅客;在故乡,他们依旧没有归属感。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土耳其人走出国门,踏上发达的欧美大陆,还有发展迅速的亚洲城市,从德国回国的土耳其人不再拥有当初的优越感。他们变得谦逊低调,不再张口闭口不离德国,炫耀在德国的见闻。其实即使驻守国内的土耳其人也并不比他们逊色。在经济危机侵袭全球之后,土耳其表现出色,国内经济稳定,是继中国之后发展速度位居第二的国家,也是欧洲国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归国的土耳其人不再被视为异类,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土耳其人。然而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却没有这么幸运。 美国发生九一一事件后,宗教问题不断升温。西方对穆斯林的态度变得更为警惕戒备,德国人对土耳其人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消极,更加充满敌意。政治家、作家、画家不约而同地向土耳其人开炮。此后,反土耳其人的火焰熊熊燃烧,他们叫嚣着“土耳其不属于欧盟”,把土耳其入盟作为攻击话题,一些极端分子采取暴力手段,不少清真寺被付之一炬,无辜的土耳其民众成为众矢之的,客死他乡。德国总理默克尔强烈谴责恐怖主义和极端种族主义者的过激行为,称此为“德国的耻辱”,并表示将尽全力遏制恶性事件的发生。然而在这个发达的文明法治社会,土耳其人却依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正待遇。默克尔的承诺尚未兑现。 在德国的土耳其人要想真正告别尴尬的处境,拥有归属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