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柏林的政治家们结束夏季休假,德语毕业论文,设想在堪比1930年代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开启一场选战时,却发现危机并没有成为现实,而德国选民的关注点已开始转向寻找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并欲报复而后快。加上默克尔一段时间以来的左倾,选后的新中右联合政府很难偏右。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在波澜不惊中,欧洲最强大国家――德国的大选落下帷幕。大方向一如选前多数人的预料:默克尔领导的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继续保持联邦议院第一大党地位。而且,联盟党和自民党已赢得了德国联邦议院的多数议席,为双方撇开社民党,组成中右联合政府铺平了道路。 然而,一些小党的动向却很值得关注:左翼党得票率由7.7%升到12.4%。德国左翼势力开始在大选中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或将左右德国未来的走向,进而作用欧盟的发展进程。 经济考量――两大政党的如意算盘落空 半年前,当基民盟与社民党开始着手大选时,一些经济战略学家预测,到夏天时,失业将迅速增加,并在选战进入白热化时波及全国多数家庭的生活。 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基督教民主联盟与社民党这两大主要参选党派,尽管互为对手,但关于何种议题决定大选输赢的认识却是一样的:如何提升与重振经济。当然,在具体策略与目标上,双方尽管各擅胜场,却也有着根本的分野。 社民党的施泰因迈尔一方面组织了包括财长与亿万富翁在内的影子内阁,另一方面表示将推出涵盖环保技术、软件工程、医疗服务等领域、可在10年内提供400万个就业机会的刺激计划,以此彰显自己的经济管理能力。藉此,施泰因迈尔希望告诉选民,社民党将通过积极的政府行为来保护工作机会、提升社会凝聚力,“选我们吧”。 与施泰因迈尔的马不停蹄全国造势相比,默克尔阵营显得轻松自信。默克尔甚至在选前48小时仍在国外开会。长期民调显示:选民们相信,中右党派在危机时具有最好的经济应对技能。因此,在不确定性占优势的情况下,选民们会向现任总理倾斜。于是,默克尔着力强调自己的执政成绩,包括:4年来创造了200万个工作岗位,拯救了国家银行,实施了116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同时,她还许诺将减税和削减政府赤字(但她并没有费力指出如何调和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藉此,默克尔希望告诉选民,基民盟正不遗余力地把国家经济拖出危机,“不选我们还能选谁?” 左翼得益――德国人开始追根溯源 然而,现实的发展总是超越最精巧的预言:德国的经济低迷并未真正长期持续。实际上,德国经济在收缩一年后,于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了0.3%,其迅速与强劲让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大跌眼镜。 于是,当柏林的政治家们结束夏季休假,设想在堪比1930年代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开启一场选战时,却发现危机并没有成为现实,已经不可能再在选前打经济牌了。大选前两周的调查显示,在多数德国人心中,战后德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衰退好像已经结束。而且,得益于政府的种种经济对策,包括在低通胀的情况下,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及汽车以旧换新计划等对消费的支持举措,多数德国人,不管有无工作,近期内的生活比一年前好多了。 于是,基民盟和社民党的核心选举策略失去了影响。这对9月27日的选举产生了决定性作用:经济危机的即时性威胁明显衰退,选民的态度显示改变迹象,对基民盟和社民党这两个领导政府4年之久党派的支持在软化;结果,联盟党尽管保持了联邦议院第一大党的地位,获得了33.8%选票,但低于2017年大选时35.3%的得票率,社民党得票率由上次大选的33.9%大幅下降至23.1%。与之相反,左翼党和自民党表现却非常抢眼。在此次联邦议院选举中,左翼党获得的选票由7.7%上升12.4%。 升降之间,原因何在? 德国左翼党由前东德共产党部分党员与社民党的部分反对者组成,其前身民主社会主义党是东德加人西德后旨在保护东德民众利益的政党。后来该党与时俱进调整政策,在西方民主的游戏规则内,雄辩地抨击了右派保守政党的观点,作用不断扩大,并在合并与施罗德决裂后自社民党分裂出来的劳动与社会公平党后,更名为左翼党。 左翼党于2017年成立,接下来又喜获全球金融危机的“东风”,声势大振。选举前两周,在两个地方州的选举中,基民盟支持率呈两位数的下滑,社民党的支持率也被削弱,而左翼党都获得历史性好成绩:在图林根州获27.4%的支持,在萨尔州获21.3%的支持。 经济稳定与左翼得益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间的关联却是真实的,并且对政府架构产生了威胁。在经济开始复苏的情况下,富有哲学传统、善于进行思考的德国人的关注点开始从经济危机下的寻求保护转向寻找经济危机的原因,开始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占主导转向寻找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并欲报复而后快。同时,人们也在关注谁将为刺激经济导致的大量政府赤字埋单:是增税还是减少补助与福利?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是金融与商业的贪婪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于是,一种强烈的反商业化情绪在蔓延。而对德国商业银行在获得大量援助情况下依旧巨额分红的突出报道,更让这种情绪火上浇油。政治辩论总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摇摆,现在,天平开始倒向公平一方。关于与商界关系密切的基民盟与社民党来说,难免遭池鱼之殃,而处于政治光谱另一端的左翼力量将渔翁得利。 其它因素也加剧了这种趋势。其一,基民盟与社民党的政策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区分。如果选民们4年前还能进行不同选择的话,4年的大联盟政府下来,两党已经走得太近了,政见没有明显不同。这使得选民的立场转换是在左右翼阵营之间,而不仅是在一个阵营内部党派之间进行选择,其二,驻阿德军对被偷油灌车的袭击,导致大量阿富汗平民伤亡事件,使德国民众感到震惊,认为“我们不能通过杀人来赢得这场战争”。此种国民情绪,使难辞其咎的执政两党受挫,而本来就一直反对阿富汗战争的左翼党,在此情况下加大了对撤军的呼吁,导致民调上升4个百分点。当然,尽管多数德国人赞同其反战观点,但对其“取消北约、美军基地”的想法却鲜有附和。左派的动力并不足以对选举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 左右夹击――默克尔的未来之路 尽管默克尔与亲商界的自民党组成中右联合政府已是箭处弦上,势在必发。但是,德国政府的未来之路很难偏右。 首先,左翼党的成绩显示,德国民众的思想已经开始改变,希望退回过去的确定性当中。大选结果显示,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左转、内向了:从十余年来向美式资本主义看齐(包括股东价值、福利改革、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急速转回国家资本主义和大政府的老路子;深度的国际义务,不管是在阿富汗还是欧盟,都不再受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危机不仅消耗了数万亿美元,而且破坏了对市场力量的信念,很多人的一个深度共识是:盎格鲁一萨克逊模式大错特错了。 其次,一段时间以来,德语论文范文,默克尔政策选择明显左倾,与自民党的主张不尽一致,双方合作未必能像预期的那样成为“梦幻联盟”。实际上,首届任期内,在气候转变、金融改革、拯救欧宝等问题上,默克尔采取的都是左倾的政策。同时,在减税幅度、劳工权益、环保等议题上,默克尔也难免与推崇商界利益的自民党产生分歧。 因此,在民意基础左右与执政力量制衡之下,未来德国很难右倾,而是会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