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吴 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其循环经济起源于对垃圾的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和转变。目前,垃圾处理是各国环保较棘手的事,德国的垃圾处理体系,因其设计周密和运作高效而居于世界前列。其成功经验可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最高原则是避免产生垃圾 在德国垃圾处理系统中最高原则是避免垃圾的产生。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就是,如今德国大多数超市购物只免费提供一个包装袋,如果顾客再需要就得自费:这样就大大避免了有些人多拿多占、遍地乱扔的局面。 如果不能避免垃圾的产生,就要使垃圾在材料或能源方面能够再循环,即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在德国,垃圾分类已成习惯,包装材料、一次性饮��瓶、生物垃圾(如厨房及花园垃圾)、旧报纸以及综合垃圾都被分开。一般来说,每个家庭都有三个垃圾筒,分别装报纸、有机物和杂物。有人定期上门收取垃圾筒及报废的大型家电、电器。居民也可将金属、建筑垃圾送去专门地点。在垃圾回收站,总能见到人们络绎不断地开车送来垃圾,并按类别投入周围的垃圾箱。回收站中还设有专门台位,整齐存放着各种主人不用但并未损坏的塑料桶、杯子、烟缸、工艺品等,低价卖给需要的人,而不是把它们直接扔掉。 德国对建筑垃圾的回收有严格的分类,钢筋、瓦砾等都有专门回收,并再利用。在一些大城市里,常可见到五六个专门装建筑垃圾的大集装箱:在农村至少也有这类收集点。 所收集到的有价值废物按特性处理或作能源性再利用。如慕尼黑垃圾热电厂全年可处理垃圾72万吨,发电87亿度,为18万户居民及部分医院等供热。德国有同等规模垃圾热电厂共12个。 由于联邦环境部包装条例的实施,使商品包物装得到了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回收和利用率几乎达100%。原因之一是,议会通过的一项法学规定,商店必须回收售出的饮料瓶,包括啤酒、矿泉水和果汁等。无论是塑料的、玻璃的还是易拉罐式的。为了保障回收率,每个瓶装饮料加收25至30欧分不等的押金。当消费者将塑料瓶、玻璃瓶和空的易拉罐退回商店时,收取的押金方可退给消费者。如果有人不在乎这点押金怎么办?没关系。至少还有两道关口做后盾:一是穷人捡了卖钱,二是环卫工人还要进行一次分类处理。值得一提的还有,德国已经杜绝了商品的过度包装。即使是送给尊贵客人的礼品,外表也只是用一层高档的包装纸。市场上精美的硬纸盒、金属或木制包装制品则属凤毛麟角。 自1990年以来,德国巴伐利亚州垃圾再利用率从31%上升到71%,综合利用率达82%。 不能利用的垃圾尽可能进行处理 政府不干预公司生产何种产品,但可依法管理公司的垃圾处理。若产品用完后会成为垃圾,德语论文,生产者就要负责对其回收和处理。如不用的汽车、电器、电池都有专项回收,而不可直接扔进垃圾筒中。汽车报废后要将其电池等拆卸送去专门的工厂处理。关于电池垃圾,规定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所有卖电池者都要回收电池,对进,电池的处理由销售商解决。 巴州采取先在16个跨地区建立的垃圾处理厂分类处理(焚烧),由焚烧场产出的渣送去12个转运站,再分到29个垃圾处堆放,实在不行的才填埋。垃圾的热处理厂在巴州经济中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仅通过一次焚烧过程就能使垃圾得到显著的简化,并使其变为弱反应物质。同时,垃圾中的能源含量以电能、蒸汽或暖气被利用,每年可节约7万吨燃油。 处理过的垃圾尽可能填埋 巴伐利亚州在垃圾处理上曾有过教训。1970年时全州有5000个垃圾直接填埋场,但无防渗漏等处置,结果造成土地污染,至今尚未处理好。德国环保部门对此做了深刻的反思,决心对当年所犯错误负责,德语论文网站,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由于现代环保工业不可能完全处理垃圾,所以要先将垃圾简要化,简化不了的实行分类,无法分类的再焚烧(热处理),其好处是能把有害的物质成分降下来。被处理过的综合垃圾用填埋措施进行最终储存,使空气土地不受到有害物的侵蚀。对问题垃圾(即被农药之类物质污染的有害垃圾),人们定期送去专门处理。根据《联邦德国垃圾储存规定》,自2017年起,不再允许储存未经处理的垃圾。 实施一体化政策和原料流量管理 要降低总的垃圾量,取决于垃圾的避免,首先必须行动于生产第一线。为了实现再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产生垃圾,就必须完善生产原料及提高产品寿命。 未来的垃圾经济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作全面完整的理解。在政府、民间及工商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贯彻实施一体化产品政策和原料流量管理,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设计及其相关的服务:略论和控制与垃圾有关的材料流量,排除不必要的支出,使之成为可持续的垃圾经济的工具。 一个小小的膨胀螺栓,欧洲现在生产的与原来相比就有所改进。在螺栓头的一圈镟出一个斜面,镟掉的铁屑当时即可回收,不会浪费掉。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个斜面往往螺栓头在凿入孔内的时候会被锤子击扁,致使螺丝母无法套上,因此螺栓很容易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了这种斜面,问题就解决了。一项简单的革新会带来不小的社会效益,体现出生产者的整体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