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述评[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探讨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略论工作过程。它主要集中在探讨过程、探讨内容及这些内容的作用因素(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通过采访工作领域的相关代表人物,从而收集资料。这一措施起源于德国。笔者将以辩证性的视角,对其起源、发展史、决定性因素、运用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进行剖析。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行动导向 专家访谈 德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7)13-0171-02
  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逐渐发展为职业教育探讨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措施,其目的在于略论工作过程。它主要集中在探讨过程、探讨内容及这些内容的作用因素(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通过采访工作领域的相关代表人物,从而收集资料。拉姆内克(Lamnek)把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法称为“完美的解决措施”(K?nigsweg)。实践证明,这种措施能够从客观、主观上反映工作内容,并对工作内容进行反思,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 行动导向专家访谈的起源和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行动导向专家访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探讨措施,是从略论传统职业和岗位发展而来的。利多(Riedel)开发了一种半结构化的工作略论程序,用于略论具体工作的“核心能力”和“边缘能力”。最初通过问卷来进行调查,发现获得准确的工作岗位能力定义的唯一途径是探讨者与专家的紧密合作。因此,问卷调查等书面采访形式关于略论工作岗位的特征是不足的。为了更深入地寻求探讨措施的新突破,利多(Riedel)引导探讨者与专家之间进行了细致的、有组织的对话。后来利多(Riedel)又开发了一个用于引导“访谈中从主要到次要问题”的问题纲要。这个用于略论的问题纲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界定任务、描述工作任务的特征、详尽的外部考察和内部先决条件。
  行动导向专家访谈重视探讨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利多(Riedel)强调,“除了观察所要探讨的工作,要得到一个有效的略论,探讨者与专家之间持续的谈话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探讨者必须意识到这种谈话不同于日常对话,因为日常对话注重社会情境而非客观的工作要求,后者需要一系列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下列条件,谈话才能取得成功:(1)根据访谈目标设立问题大纲,大纲与目标保持一致。(2)探讨者有能力开展访谈,能从一定深度对熟练的工作内容进行略论。(3)为保证对访谈收集到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可重复的略论,必须坚持一系列条件。
  其中,第一个先决条件说明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是半结构化的。借助于指导性问题,这既确保了谈话的目的性,又能获得与探讨问题相关的答案。第二个先决条件突出了探讨者的影响,即探讨者必须了解被访者的工作及其在工作情境中的行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从调查中得到满意的结果”。第三个先决条件强调了工作过程的作用。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才能略论真正的职业能力和要求。由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不易进入,因此,在其他场景进行访谈时,易忽略最后一个条件,这也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的弊病所在。
  发展至今,行动导向专家访谈广泛运用于工程项目的探讨之中,并且为符合各自的探讨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了调整。然而,职业教育科学的措施论中仍然很少见其身影。相反,人们重复地(及错误地)声称,这种措施源于社会科学或工程科学探讨。笔者认为,这也是阻碍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改革进一步内涵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决定性因素--“情境”
  行动导向专家访谈是在某个情境下进行的,即首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次是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经过特殊安排的谈话,以及整个访谈环境与探讨目标的一致性。
  笔者认为,只要具备下列条件,访谈就是情境性的:(1)对被访者而言,整个谈话的环境是自然的。(2)与被访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对应于“实践共同体”的交流结构。(3)采访者与被访者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互相接受。前者对后者的专家经验感兴趣,并尊重其经验。(4)采访者与被访者都能够依据各自的认知结构,对访谈内容进行讨论和略论。
  如果不具备这些特征,那么所进行的访谈就不是情境性的,或不全是情境性的。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其目的在于围绕情境获取与探讨内容相关的有效言语资料。工作场景和工作环境,即情境才能赋予熟练的工作意义。在工作场景和工作环境里,工具和措施得以应用,工作对象(包括顾客、工作秩序、技术、技术资料和现象)、工作过程的组织得以从主观和客观上提出技术要求,这造就了访谈的真实环境。劳耐尔(Rauner)通过略论探讨者如何开展访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评估了谈话过程,确立了四种不同的询问类型:一是解释性询问,即访谈者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被访者陈述过的观点;二是专门的强调性询问,即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询,访谈者对被访者回答的具体问题进行评论;三是强调社会情境的询问,即鼓励被访者不断陈述和解释;四是将情感的、经验的内容语言化的询问。
  探讨结果显示,能够胜任调查任务的访谈者更倾向于使用专门的强调性询问,即上面提到的第二种类型,这可以使问题不断深入。缺乏专门背景知识或半专业化的访谈者(相关于被访者的专业化程度而言),则更依赖解释性询问和强调社会情境的询问。总之,略论知识必须利用情境。在一系列工作科学探讨的协助下,证明情境性访谈比非情境性调查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访谈提纲和基本思路:
  (1)正式的岗位结构
  ?企业员工人数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数
  (2)商业运作过程
  ?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
  ?企业内部对待规程的态度(生产组织过程、个体在逻辑思维指导下的操作过程)
  ?生产步骤中的人员分类(包括交流与合作)
  (3)以任务为中心
  上述过程中实验室助手工作的特殊性
  ?工作任务的内容/目标

  ?每个岗位的操作步骤(逻辑性的过程计划或任务明确的过程链)
  ?依据岗位操作步骤对行动知识进行分类(操作步骤的目标/焦点,操作步骤的实践,实施每一步骤的原因,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和中心环节)它包含各个过程的任务,如市场化过程、执行命令的过程、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它也包含各个过程的任务,如工作系统中应用物质性的、操作性的、技术性的工作。
  ?信息资源(已经使用的/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
  ?交流中产生的问题(技术的、物质的、组织的),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最终工作结果的质量或工作过程与预想发生偏差(即确定哪些是引发学习或发展的任务)。
  此外,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的关系结构非常重要,只有在被访者接受访谈者的情况下,有深度的、专业的访谈才能进行。当被访者(如熟练工人)感觉到访谈与其工作环境很类似时,访谈的质量就提高了,这也包括使用实践共同体中的特殊语言。如果访谈者的行为让被访者感到愤怒,那么所进行的访谈一定是肤浅的。史波托(Sp?ttl)在其调查中反复观察到这一事实,并强调在访谈过程中探讨者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对被访者或其职业知识的尊重,是营造让其感到自信的氛围的先决条件,这使得被访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有高度的谈话意愿。在访谈的最初,探讨者应致力于建立一种自信的气氛,探讨者应充满好奇心,这种专业能力应持续地作为更深入地接触事实的工具。这个过程也可以变为一般的解决问题过程或实验过程。黑克尔(Hacker)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应用专业知识事先建构(或重构)以问题为中心的谈话情境,并在访谈中使用情境性对话,那么接受访谈的专家在此探讨过程中也能增长知识。
  上图是行动导向专家访谈中的一个访谈提纲范例,它用于略论实验室工作。这个例子证明,访谈提纲的结构是由工作岗位的组成要素决定的。
  三 行动导向专家访谈的运用及启示
  由上文可知,德语论文范文,观察工作岗位,即情境,德语论文范文,是行动导向专家访谈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起点,此外,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需要长时间来完成。根据笔者的经验,至少需要数天来略论重要的工作过程及其中的一致性,而略论完成工作岗位具体任务所需的能力则大约需要数周,完全地洞察解决工作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的特征需要数月。
  这对我们在实际探讨中开展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的起点是问题或假设,其目的在于确立访谈提纲这一中心问题。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是一种半结构化的访谈,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规划和计划。相反,问题假设,即探讨者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第二,在工作过程探讨的总体框架下,必须基于探讨设计来理解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它通常是调查措施之一。因此,访谈通常是在个案略论的框架下进行,它还必须与下一步探讨措施相结合(工作观察、任务略论、略论处理、参观公司等)。
  第三,在访谈之前,探讨者必须先到相应企业参观,熟悉工作环境。其后,探讨者与被访者应该互相熟悉对方,并就探讨的目的进行讨论。
  第四,访谈在真实的工作任务环境下进行,在这种环境中将逐一讨论访谈提纲里的中心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当前的工作任务相关,并鼓励被访者说出想法。随着行动的开展,探讨者通过询问理清了不清晰或被误解的层面。这就说明观察探讨对象和解读过程是客观的。
  第五,建议记录所有的访谈内容,访谈者必须确保被访者感受到一种轻松的谈话环境。有目的地通过访谈提纲进行评价比盲目记录被访者的话更有效,访谈者必须在访谈后及时做出评价,从而确保谈话的“现场性”及与工作行为相关。如果被访者拒绝使用录音,访谈者更有必要采取这一措施,以便于根据回忆做“会议记录”。
  总之,行动导向的专家访谈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也是解决传统弊端的一种措施。但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伴随着涉及多个个体和多个专家的有序工作(集体访谈),访谈的多样性得以体现,略论更为复杂的职业问题时这种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行动导向专家访谈的目的在于略论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组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略论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17(12)
  [4]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责任编辑:李锦雯〕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