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之后,不仅引发全国范围内学界、业界的积极学习、探讨和畅想,同时也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国梦与中国发展”,“中国梦与世界关系”等议题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国际社交媒体,中国梦所承载的新内容和新方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德国,YouTube已经成为仅次于Facebook的第二大受欢迎社交网络平台,有38.7%的德国受众通过该平台获取信息,其中每天至少有41.60%的互联网用户登入到该平台①。本文试对中国梦在YouTube上的传播进行略论, 以期了解德国受众对“中国梦”的认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国YouTube平台上“中国梦”相关议题的主要发现 本文以2017年12月到2017年5月为报道样本时间区间,通过 “Chinesischer Traum”为关键词的搜索,在YouTube德国搜索中获得了120条相关视频信息,并对视频议题和受众评论进行了文本略论。 从总体来看,“中国梦”在德国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并不顺利,在“中国梦(德文:der chinesischer Traum)”的关键词搜索中,虽然得到了421条视频信息,但非相关信息却高达300多条。相比英美国家的热议,在德国“中国梦”的传播多少有些冷清,没有人、组织机构去主动地传播这项内容。从积极方面来看,这里存在一个潜在的、较大的需求空间;从消极方面来说,德国受众对我们的“中国梦”毫不关心,也不感兴趣。2017年7月皮尤全球态度项目在22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家形象在德国受众眼中的负面度比较高。这一方面源于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依然带着有色眼镜,涉华议题大多数集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领域,并以负面报道居多。比如在讲述“中国梦”时硬是把“上海黄浦江死猪肉”事件塞到了“中国梦”的新闻报道中②,另外一篇报道则把“中国梦”与中国的新闻不自由联系了起来。③报道语气也带有明显“吃惊与恐慌”的双重情感④,如“中国人要买下全世界”、“中国的大国强军梦来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对受众的心理、传播对象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与把握,不清楚对方的心理需求和隐藏关注点是什么,导致在传播策略方面比较单一化。 而从相关的120条视频信息的议题设置来看,德国受众对“中国梦”主要表现在积极认识、中性认识和负面消极认识三方面。 在积极认识方面:一是“中国梦”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应值得鼓励和学习,特别是政府一系列的方法如减少税收,鼓励民营资本,打破行业垄断确实在为百姓谋福祉。二是相信“中国梦”能更多地把国家富强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凡事以人为本。有受众说:“现在中国宣传的视频已不仅限于一味地展现辉煌宏大的画面,常常也能涉及平凡、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种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画面,更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三是中国梦若能成为新领导集体施政纲领,长期坚持下去,将能激励和振奋民众。受众认为,“我相信,‘中国梦’的提法将成为习近平的核心理念之一,其理念应该会付诸政策,而不会只是空洞的政治口号。” 在中性认识方面:一是提醒“中国梦”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让外界尽可能地了解中国梦究竟是什么,“中国梦”才能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祝福;二是对“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改革方案表示关注,德语论文网站,“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到底现阶段的中国道路是什么呢?”;三是由于“中国梦”的内涵包罗万象,受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其内涵做了阐释,虽有激烈的争论,但基本共识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等方面内容。 在负面消极的认识方面:一是认为中国梦令人难以捉摸,只提出了概念,并未给出具体的内涵和方法,对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表示担忧。二是认为“中国梦”太强调国家层面的功绩,比如“载人航天升空”、“蛟龙下水”,德语论文范文,忽略对个人的关注。“这种片面的‘中国梦’只强调国家层面的复兴,不可能为个人带来自由和幸福”。三是批评“中国梦”是“强军梦”。岛屿及海洋权益之争,让很多亚洲国家感到担心。他们害怕中国梦与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联系起来,使亚太地区和平秩序被打乱。有受众表示,“中国这种不加掩饰的对民族复兴和祖国强大的渴望会给邻国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哪怕是我们身在欧洲大陆的德国民众也对战争气氛非常紧张……”。 相关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而言,社交媒体具有人际互动、效应叠加、情感分享和传播迅速等优势,若能利用好以“人”为节点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我们在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就更容易进行口碑传播,让好事传千里。所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兴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媒体传播力量。 针对德国YouTube平台上“中国梦”传播的几点建议 赵启正曾说:“全球传播的战略就是要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传播好我国的国际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我国的态度,进而作用外国政府对我国的政策”。对外阐释好“中国梦”,就是要对外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描述清楚未来中国的发展愿景,让全世界人民真切了解、理解中国。针对外界的认知偏差,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公共外交的新时代,采用更巧妙的方式吸引“老百姓”或者是“受众”非常必要。现今社会信息来源众多,每个人会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与获取信息,所以在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上就变得异常残酷,在信息来源与途径上必须加大对受众喜好的略论与探讨。国际受众中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沉迷于YouTube,Facebook和 Twitter等各类社交媒体,但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偏好浏览感兴趣的议题,YouTube也有“猜你喜欢”功能来自动为受众选择视频。由于德国受众受“个人主义”文化的作用,注重个体目标,所以我们在中国梦的传播应该以淡化概念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为主,设计和上传一些更加符合德国受众心理需求的视频信息,让他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第二,鉴于越来越多的在线网站替代了传统的传播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快社交媒体利用的步伐。德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如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外交部、联邦内政部、联邦法务部、联邦财政部、国防部、德国联邦食品、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联邦家庭、养老和妇女儿童部、卫生部、联邦交通和城市建设部、联邦教育与科研部、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都采用了YouTube、Twitter、Flick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作为媒体推广和信息发布的平台。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开始实施高品质的公共外交方案,网络媒体已不仅仅是存放些档案材料,发布点活动通知的工具,而应该提供精心设计的内容,及时更新信息,成为让每个受众有权参与话题讨论的平台。从这点出发,我国的各大政府网站应加强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担负起“中国梦”价值内涵的阐释工作,把对内与对外传播工作统一起来。 第三,要加强“中国梦”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的跨文化探讨,让社交媒体在可控的环境内进行使用,通过持续的、积极的“正能量”传播来作用受众,绝不能盲目地选择传播快速性。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与评价,让政府以“第三方身份”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有的放矢地针对国外民众开展有意识的外交活动,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作用力,进而增加国家利益”。 ⑤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探讨”[12AXW006]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陈正:《德国受众社交媒体获取信息情况探讨》[J], 《对外传播》2017年第8期. ②http://www.welt.de/politik/ausland/article114515067/Der-chinesische-Traumvom-sauberen-Weltreich.html ③http://www.welt.de/politik/ausland/article114523506/Chinas-Traum-mitAufruestung-zum-Weltreich.html ④陈正:《德国媒体2017年涉华报道新特点》[J], 《对外传播》2017年第12期. ⑤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 《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