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冲断带的变形一方面控制了油气的聚集过程,大部分油气资源是聚集在变形有关的构造圈闭中,另一方面沉积地层的构造变形使得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南天山南缘冲断带是我国西部一条十分重要的冲断造山带。由于其独特的构造位置、优越的地面露头条件与重要的板内变形动力学意义吸引着国内外地学界的浓厚兴趣,使其成为探讨陆内造山影响及其横向变化机制的天然实验室。同时,该冲断带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受天山古老造山带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构造变形十分复杂。因此,开展南天山南缘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的探讨是油气勘探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以南天山南缘中西段中国境内的区域为探讨范围,包括乌什—柯坪—喀什凹陷北缘。本次探讨旨在充分利用地质露头、地震以及非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重、磁、电、震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山前逆冲带构造建模、构造平衡剖面等技术,开展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的探讨,建立不同区段的构造地质模型,以此指导该区的构造建模与油气勘探,并为我国西部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探讨提供基础。通过论文探讨,取得了以下成果:
(1)首次将南天山山前重力、磁力资料进行拼接处理、数字化处理,并结合露头区的资料和地震资料,开展基底断裂、盖层断裂探讨,深化了南天山中西段断裂特征的认识,提出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可以划分为乌什冲断带、柯坪冲断带、阿图什冲断带。
(2)开展了乌什凹陷与库车坳陷中、新生代的建造和改造关系探讨,认为中生代时两者为统一的整体;新生代时由于喀拉玉尔滚断裂的走滑影响而被分隔。同时,建立起更符合实际的乌什冲断带的地质结构与变形样式。
(3)利用重、磁力资料,在探讨区识别出盖孜与印干西断裂,它们均是古生代以来长期活动的断裂,分别是阿图什冲断带与柯坪冲断带、柯坪冲断带与乌什冲断带的边界断层。
(4)提出了南天山中西段山前不同区段构造变形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异同性。东部的乌什冲断带为基底卷入变形样式,柯坪冲断带为叠瓦式冲断样式,而阿图什冲断带为盲冲冲断样式。柯坪地区的构造变形最早,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探讨区东部与西部变形时间相对稍晚,为更新世—全新世。
(5)开展南天山中西段山前各冲断带典型剖面平衡恢复探讨,提出了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的缩短量整体呈现由东向西变大的趋势。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层缩短量最大,达到了50.5-63.8%;而探讨区东部乌什冲断带的地层缩短量只有14.7-27.1%。
(6)建立了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各冲断带的变形模式,并研讨了各冲断带变形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南天山南缘中西段 构造区带 构造样式 空间变化 控制因素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0 目录10-12 第一章 绪论12-25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2-13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3-21 1.2.1 探讨简史13-15 1.2.2 前人探讨成果15-20 1.2.3 前人探讨存在的不足20-21 1.3 主要探讨内容与技术路线21-23 1.3.1 主要探讨内容21-22 1.3.2 探讨的技术路线22-23 1.4 成果创新点23-25 第二章 区域构造特征25-45 2.1 概述25-27 2.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的地层发育概况27-35 2.2.1 乌什地区27-31 2.2.2 柯坪断隆31-33 2.2.3 喀什凹陷北缘33-35 2.3 地球物理场特征35-45 2.3.1 磁场特征36-38 2.3.2 重力场特征38-40 2.3.3 基底结构特征40-45 第三章 构造区划及边界特征略论45-58 3.1 南天山中西段冲断系统构造区划45-51 3.1.1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45-48 3.1.2 柯坪褶皱冲断带48-49 3.1.3 乌什冲断带49-50 3.1.4 库车褶皱冲断带50-51 3.2 构造区划的边界特征略论51-58 3.2.1 控制构造区划的主要边界51-52 3.2.2 控制构造区划的边界特征52-58 第四章 乌什冲断带地质结构及构造略论58-94 4.1 概述58-59 4.2 乌什凹陷基底与沉积特征59-65 4.2.1 乌什凹陷基底特征59-61 4.2.2 乌什凹陷沉积特征61-65 4.3 乌什凹陷变形的空间异同性65-71 4.3.1 乌什凹陷东部66-68 4.3.2 乌什凹陷西部68-70 4.3.3 乌什凹陷以西覆盖区70-71 4.4 乌什冲断系的构造解析71-86 4.4.1 乌什凹陷断裂构造形成的时间与演化71-79 4.4.2 乌什凹陷重点区带构造略论79-86 4.5 温宿凸起地质结构与变形特征研讨86-91 4.5.1 温宿凸起地质结构86-90 4.5.2 阿克苏鼻隆深部变形特征研讨90-91 4.6 乌什凹陷盆山关系研讨91-94 4.6.1 南天山西部晚二叠世板块构造特点92 4.6.2 古生代以来乌什凹陷与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92-94 第五章 柯坪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94-125 5.1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分区94-95 5.2 柯坪褶皱冲断带断裂系统略论95-109 5.2.1 柯坪冲断带南北向断裂系统97-103 5.2.2 柯坪冲断带东西向断裂系统103-109 5.3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略论109-125 5.3.1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109 5.3.2 柯坪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109-125 第六章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125-152 6.1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分区125-127 6.2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地质结构与构造模型127-135 6.2.1 阿图什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127-129 6.2.2 库孜贡苏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129-132 6.2.3 巴什布拉克区的剖面结构和构造模型132-135 6.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135-152 6.3.1 阿图什冲断带的平面结构略论135-141 6.3.2 阿图什区冲断系统结构略论141-143 6.3.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的变形特征与演化143-152 第七章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变形异同性与控制因素152-165 7.1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不同冲断带变形样式对比152-157 7.1.1 乌什冲断带变形样式152-153 7.1.2 柯坪褶皱冲断带变形样式153-154 7.1.3 阿图什褶皱冲断带变形样式154-157 7.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的定量略论及变形时间157-158 7.3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158-165 7.3.1 对于NW-NNW向挤压走滑断裂构造的成因机制略论158-161 7.3.2 南天山南缘中西段冲断带异同变形的控制因素161-165 结论165-167 致谢167-168 参考文献168-175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论文175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