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中国画的色彩发展主要存在两条线索:“丹青”与“水墨”。中国绘画色彩在唐宋以前用色丰富,集中反映在壁画、帛画、漆画、青绿山水和重彩人物画中,其中青绿山水画在唐宋时期占主导地位。到唐宋以后水墨山水画(淡彩的浅绛画)为主流。“文人画”从唐王维始,到宋元发展壮大。画面用色不再重彩浓艳,而是“山水之中,水墨最为上”①,画面主要是以水墨去体现。情感上侧重主观意识的表达,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往往是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想象与加工改造,将艺术形象再现在画面上,在具有平面性的画面效果中,展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生命之美。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类型化、平面化、意象化、装饰化的艺术特征。西方绘画的用色理念与措施经历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固有色概念、印象派的光源色、环境色原理,后经过印象派及马蒂斯等具有表现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意识等演变与发展,其形式特征逐渐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具象”走向“抽象”。从某种角度讲,西方写实性绘画注重客观物象的再现,其用色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对存在于客观物象中的各种色彩关系的观察和略论,应用写实的表现措施,在一个只有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创造出符合人的视觉真实、具有三度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精确化、个体化、立体化、自然化的艺术特征。19世纪照相技术发明后,写实绘画受到冲击和作用。画家的艺术实践也逐渐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再现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到表现画家内在的精神世界,色彩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感情和主观愿望,用色大胆、个性、张扬。
本文以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观为依托,深入略论和探讨两种绘画各自的用色特点和表现规律,这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两种绘画不同的审美理念的认识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在艺术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创新。第一章,中西绘画色彩渊源与进程。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异同巨大。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色彩观:中国绘画中的哲学色彩观与西方绘画中的科学色彩观为依托,论述中西绘画各自的色彩进程。第二章,中西绘画各自的用色理念。因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存在异同,从而使两大绘画体系的用色理念截然相反。笔者通过略论论证,归纳总结出中西绘画各自的用色理念。第三章,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观察措施与略论措施。结合两者各自的用色理念与特点,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著作进行比较略论。第四章,中西绘画在用色理念与措施上的交融。略论探讨中西绘画相互交融的措施与途径,结合笔者自身所学专业,略论研讨当代中国油画色彩语言如何向中西绘画不同的用色理念进行借鉴与吸收,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油画艺术。
【关键词】:中国绘画 西方绘画 用色理念 用色措施 交融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绪论12-14 第一章 中西绘画色彩渊源与进程14-22 第一节 中西绘画色彩观异同14-18 一、中国绘画中的哲学色彩观--从“阴阳五行”说起14-16 二、西方绘画中的科学色彩观--从“主客二分”说起16-18 第二节 中西绘画的色彩进程18-22 一、中国绘画--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19-20 二、西方绘画--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20-22 第二章 中西绘画各自的用色理念22-29 第一节 中国绘画的用色理念22-26 一、“随类赋彩”--设色法则的应用与传承22-24 二、色墨相映--主观配置思想的体现24-25 三、墨胜于彩--墨色所体现的哲学观念25-26 第二节 西方绘画的用色理念26-29 一、“固有色”的绘画方式--奠定西方美术的基础26-27 二、“光与色”的新发现--绘画变革的科学的依据27-29 第三章 中西绘画不同的色彩观察措施与略论措施29-41 第一节 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察措施与略论措施29-33 一、绚丽“丹青”--意象化、平面化及装饰化的表现29-32 二、墨分五彩--玄之又玄的笔墨神韵32-33 第二节 西方绘画的色彩观察措施与略论措施33-41 一、还原逼真--客观物象的生动再现34-36 二、注重写生--光与色的交响乐章36-38 三、心灵律动--自由发挥的主观色彩38-41 第四章 中西绘画在用色理念与措施上的交融41-53 第一节 守护与发展--注重色彩表达的当代中国画41-46 一、美术教育对中国画的作用42-45 二、光色原理在中国工笔绘画中的应用45-46 第二节 中西合璧--中西方色彩的交融46-53 一、西方画家绘画里的“中国味道”47-51 二、中国油画里的“水墨丹青”51-52 三、民族特色--中国油画发展的必由之路52-53 结论53-54 参考文献54-57 致谢57-58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58-5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9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专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