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燮是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较早认识和提倡学习西方的士大夫,生于1800年,卒于1875年,一生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只是一县训导,但对中西关系的认识与林则徐、魏源等人关于西方的认识并不落伍。他撰写的中国近代较早探讨中西关系的作品--《中西纪事》,被誉为近代中西关系探讨的开山之作。
本文基于夏燮的作品《中西纪事》以及《明通鉴》和《粤氛纪事》,将夏燮对晚清中西关系的认识做梳理和探讨,并与同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做比较,从而发现夏燮对中西关系认识的独到之处。鸦片战争揭开了西方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序幕,在总结战争起因时,夏燮指出近代中国遭受如此之灾难,应该追溯到清朝早期与西方的互市,但他并不认为应该闭关自守,说这是因噎废食之举。在谈到战争过程中清朝各方面应对策略和态度时,他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沉痛批判了主和派的怯懦无能,热情赞扬了爱国军民英勇抵抗西方殖民侵略的英雄事迹。在法美等国助剿太平军这一问题上,夏燮反对曾国藩等朝中大吏的意见,认为“请佛容易送佛难”,坚决反对。面对西方先进于中国的军事技术,夏燮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样,认为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他同时提出,不能盲目跟风,学习的时机应该把握好。夏燮作为最低阶层的清朝官员,能有如此先进的认识,实属可贵。
晚年的夏燮,西语毕业论文,思想趋于保守。1860年,在他续写的《中西纪事》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他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对这支农民起义军充满了敌视情绪。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先锋的传教士在华的一切活动,夏燮予以全盘否定,甚至认为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以及清朝外派留学生,都是在培养汉奸。同时,出于对西方传教士的仇恨,夏燮早期在记录史实并作评论时,甚至相信了一些对于传教士掠食小儿、剜食眼睛的荒诞谣传。
【关键词】:明清时期 夏燮 中西关系
中文摘要7-8 Abstract8-9 导论9-14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9-10 (一) 选题缘由9 (二) 选题意义9-10 二、 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的探讨近况10-14 (一) 档案文献和史料10-11 (二) 相关作品11 (三) 国外学者的探讨11-12 (四) 相关论文12-14 三、 重点、难点、创新点14 (一) 重点14 (三) 创新点14 第一章 夏燮的生平及其作品简介14-19 一、 夏燮与《中西纪事》15-17 二、 夏燮与《粤氛纪事》17-18 三、 夏燮与《明通鉴》18-19 第二章 夏燮对明末清初中西关系的认识19-33 一、 17 世纪左右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19-20 二、 夏燮对明末清初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认识20-25 (一) 对中葡关系的认识20-22 (二) 对中英关系的认识22-24 (三) 对中荷关系的认识24-25 三、 对基督教的看法25-33 (一) 详细考证基督教渊源25-27 (二)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传教情况27-29 (三) 基督教与中国士大夫的矛盾29-33 第三章 夏燮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讨33-63 一、 战争的起因与败因33-47 (一) 战争起因33-38 (二) 战争败因38-47 二、 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漏卮问题47-51 (一) 早期鸦片贸易48 (二) 鸦片贸易导致的白银漏卮等问题48-49 (三) 本末倒置的鸦片贸易49-51 三、 鸦片战争期间士大夫和民众对基督教的敌对情绪51-55 (一) 被贬低、诬赖的基督教52-53 (二) 江楚黜教--防范中国基督教教民为虎作伥53-55 (三) 太平军等借助基督教起义55 四、 细数西方殖民国家对中国的阴谋55-61 (一) 西方殖民各国的战争目的56-58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的阴谋和后果58-61 五、 反对法美等国助剿太平军61-63 第四章 对夏燮的评价63-89 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63-66 (一) 痛恨侵略者,痛击主和派“和战俱败”说63-65 (二) 热烈歌颂爱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65-66 二、 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66-70 (一) 订正《明史》,西班牙语论文,新作《明通鉴》66-68 (二) 记叙亲闻所见,博采各家史书68 (三) 澄清海龄死于城陷自尽,非被乱民残害68-70 三、 夏燮的一些先见之明70-80 (一) 区分马礼逊70-72 (二) 揭露英国贪得无厌必会扩大侵华范围,并提出向英国索要军费72-73 (三) 向陆建瀛递交“私议六事”73-80 四、 夏燮对中西关系的一些错误认识80-89 (一) 相信“掠小儿为食”的荒诞谣传81-82 (二) 混淆佛郎机、葡萄牙以及法兰西82-83 (三) 封建统治阶级传统的正统思想83-87 (四) 否定基督教及传教士的影响87-89 结语89-90 参考文献90-94 (一) 古籍与史料汇编90 (二) 专著与论文集90-91 (三) 译著91-92 (四) 期刊论文92 (五) 学位论文92-94 攻读期间论文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