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集鱼装置对中西太平洋鲣鱼摄食模式的潜在作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热带金枪鱼类具有聚集在原木、海藻、棕榈叶等漂浮物体周围的行为特性,形成的漂浮物随附群表现稳定,可捕性较高。人们利用此特性,在金枪鱼围网渔业研制并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FAD)用于聚集并捕捞热带金枪鱼。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水域金枪鱼围网渔业中最重要的目标鱼种,大规模出现的FAD明显使鲣鱼的产量和捕捞效率明显提高,但同时增加了海洋表面的漂浮物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地改变了金枪鱼类的表层栖息环境,因而对鲣鱼种群具有一系列可能的潜在负面作用,如鲣鱼的聚集模式、摄食模式、洄游运动、降低种群的身体状况等,其中摄食模式的改变对鲣鱼种群的变化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重点考虑。本探讨根据2017年2月至3月和2017年2月至4月金枪鱼围网渔船“金汇7号”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进行海上调查期间采集的自由鱼群和FAD随附群鲣鱼样本,对其胃部进行胃含物略论,取白肌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略论,比较鲣鱼在两种鱼群中饵料的种类、大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差异点,从而评估FAD对中西太平洋鲣鱼摄食模式的潜在作用。通过略论,得到主要探讨结论如下:(1)两种鱼群的鲣鱼出现频次随叉长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自由鱼群的优势叉长组出现在50.0-59.9 cm,占总数的49.2%,而FAD随附群优势叉长组出现在40.0-49.9 cm,占总数的37%。(2)自由鱼群鲣鱼的空胃率为16.9%,而FAD随附群空胃率为97.2%。自由鱼群鲣鱼平均每日摄食量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40.0-49.9cm组鲣鱼的平均每日摄食量最大,为1.13%±0.75。(3)自由鱼群胃含物略论中,最主要的饵料是布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buccaneeri),体重上占92.07%,数量上占99.77%。有86.11%的鲣鱼胃中只含有此种饵料。自由鱼群鲣鱼偏好摄食2.1-5.0 cm之间的布氏侧带小公鱼。(4)ANOVA检验显示,自由鱼群和FAD随附群中,叉长对δ13C值均有显著性作用(P0.05),且δ13C值均随叉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鲣鱼在不同叉长的初始饵料来源有异同。两种鱼群在整体上的碳稳定同位素有显著性异同(P0.05)。在各个叉长组中,FAD随附群的δ13C均值均稍大于自由鱼群,但在统计学上,除了50.0-59.9 cm叉长组外,两种鱼群在其余叉长组中的δ13C均值均无显著性异同(P0.05)。(5)ANOVA检验显示,自由鱼群鲣鱼叉长对δ15N值无显著性作用(P0.05)但FAD随附群鲣鱼叉长对δ15N值有显著性作用(P0.05)。自由鱼群和FAD随附群鲣鱼的δ15N值均随叉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关于相同叉长组的两种鱼群的δ15N值来说,在30.0-39.9 cm,FAD随附群中的δ15N值大于自由鱼群同类,而在其余叉长组中则相反。(6)自由鱼群各叉长组的营养位均值异同不明显。而FAD随附群中,随叉长的增加,营养位均值逐渐减小后不变,但营养位均值差别不到一个营养级。分叉长组对比自由鱼群和FAD随附群的营养位均值显示,各叉长组中,两种鱼群的营养位均值均无显著异同(P0.05)。(7)自由鱼群的δ15N与δ13C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FAD随附群的δ15N与δ13C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FAD随附群δ15N与δ13C位置的95%置信区间明显大于自由鱼群。说明FAD随附群的生态位宽度比自由鱼群大。(8)ANOVA检验显示,自由鱼群叉长对C:N比值无显著性作用(P0.05),而FAD随附群则有显著性作用(P0.05)。两种鱼群各叉长组的C:N值随叉长的增加均无明显变化,但是相同叉长组的自由鱼群C:N比值均小于FAD随附群。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鲣鱼 FAD 摄食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72.6;S931.1
【目录】:

摘要4-6

ABSTRACT6-11

第一章 引言11-16

1.1 渔场及产量11-12

1.1.1 中西太平洋渔场11

1.1.2 中西太平洋围网产量11-12

1.1.3 鲣鱼产量12

1.2 渔法12-13

1.3 FAD对鲣鱼食性的作用探讨状况13-14

1.4 本探讨的目的和意义14-16

第二章 材料与措施16-22

2.1 材料来源16-17

2.1.1 调查船、海域和时间16-17

2.1.2 调查措施17

2.2 探讨措施与实验室处理17-19

2.2.1 胃含物略论17-18

2.2.2 同位素略论18-19

2.3 数据的统计略论19-22

2.3.1 生物学指标19-20

2.3.2 营养位的估算20

2.3.3 统计略论20-22

第三章 探讨结果22-45

3.1 鲣鱼生物学特征22-25

3.1.1 叉长组成22-23

3.1.2 性腺成熟度23-25

3.2 胃含物略论25-28

3.2.1 摄食强度25-27

3.2.2 食物组成27-28

3.3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略论28-32

3.3.1 自由鱼群碳稳定同位素28-30

3.3.2 FAD随附群碳稳定同位素30-31

3.3.3 相同叉长组的两种鱼群碳稳定同位素比较31-32

3.4 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略论32-37

3.4.1 自由鱼群氮稳定同位素32-34

3.4.2 FAD随附群氮稳定同位素34-35

3.4.3 相同叉长组的两种鱼群氮稳定同位素比较35-36

3.4.4 鲣鱼营养位36-37

3.5 生态位宽度37-42

3.6 碳氮比值特征42-45

第四章 讨论45-53

4.1 FAD对中西太平洋鲣鱼摄食状态的作用45-49

4.1.1 胃饱满度45-47

4.1.2 饵料组成47-48

4.1.3 生态位宽度48-49

4.2 FAD对中西太平洋鲣鱼营养生态的作用49-53

4.2.1 FAD对鲣鱼营养来源的作用49-50

4.2.2 FAD对鲣鱼食性转变的作用50-51

4.2.3 FAD对鲣鱼营养位的作用51

4.2.4 FAD对鲣鱼营养状态的作用51-5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3-55

5.1 结论53-54

5.2 不足与展望54-55

参考文献55-63

期间科研活动63-64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题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