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会通中一些重要原著的考察与梳理,通过对利玛窦及中士一些重要人物的科学实践活动的追踪和考察,认为,东传科学通过三条主要途径对儒家天道观产生了作用,这三条途径是:
(1)利玛窦通过宗教哲学对儒家天道观的调适和改造,尽管很难用具体数据来揭示这种调适和改造对儒家天道观的作用程度,但是,从中士的对之回应来说,其作用范围和力度亦可见一斑;虽然,利玛窦对宋明理学的“理”展开了批驳与改造,但是,他从学理上关于儒学的调适措施中,已经承认了“格物穷理”的合法性,并试图以“格物穷理”的名义引进西学,其目的是为了西学传播的合法身份,并博得中士的亲近与好感,不过,就实际效果而言,他已经率先以其对儒学理解的前结构,改变了程朱格物穷理的一些主要准则及措施,从而引发了徐光启在中西科学会通的实践过程中,对格物穷理的界定与程朱之格物穷理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2)西方科学对儒家天道知识内容的更新和转型,促使中国传统数学中以“通神明”为主的内算,让位于以“类万物”为主的外算,也引发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向前近代天文学的转向;用数学、实验等科学措施认识天道,考察天道的方式中已经排除了儒家体悟和默会的方式;这既使中国传统天算的儒家文化功能发生了变化,又使儒家对天道的格物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从而,既增加了儒家天道中宇宙普遍规律性的内涵,淡化了儒家天道观中天道与人事吉凶的联系,也淡化了儒家知识论与道德论之间的联系;
(3)有些儒士试图利用西学来重新构建儒家天道观,其构建的天道观中理性程度明显加强,而性命文化中的神秘性也有所弱化。
这些都表明儒家天道观已经呈现出嬗变的特征。
【关键词】:明清之际 东传科学 天道 科学天道观 儒家天道观
中文摘要16-17 ABSTRACT17-19 导言19-30 第一章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理解的前见30-55 第一节 利玛窦来华前的精神与境30-35 1. 基督教人文中理性与信仰的张力30-34 2. 利玛窦时代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34-35 第二节 耶稣会简介35-37 第三节 利玛窦教育背景中的知识框架37-55 1. 童年和少年的知识经历37-39 2. 加入耶稣会前后的知识经历39-42 3. 利玛窦的记忆法及在华的运用42-46 4. 丁先生对利玛窦的科学塑造46-51 5. 动身来华途中的知识经历51-52 6. 利玛窦来华前的知识积累总结52-55 第二章 利玛窦来华后知识结构的体现与运用的一个案例55-102 第一节 《山海舆地全图》之前57-61 1. 范礼安钦点利玛窦来华传教57-58 2. 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初次印象58-61 第二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风采61-68 1. 利玛窦第一版世界地图的绘制缘起61-64 2. 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版本及作用64-68 第三节 由浑天说的比喻而引发的问题68-74 第四节 浑天说思想的形成及其儒家文化元素74-80 1. 浑天说思想的初期形成要素74-78 2. 张衡浑天说的要点及思想78-80 第五节 浑天说与儒家经典中天道观的融合与协调80-93 1. 陆绩对浑天说论证中的儒经模式80-87 2. 葛洪对浑天说论证中的儒家文化元素87-91 3. 朱熹新浑天说中的理学注入91-93 第六节 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地球观及天文内容详解93-102 1. 利玛窦的地球观93-95 2. 世界地图的作图准则及地球经纬度的标示95-96 3. 两种测量地理纬度的措施96-97 4. 直观演示天球和地球的关系的《天地仪图》97 5. 亚里士多德的固体同心球的宇宙体系的介绍97-98 6. 介绍四元行及气之三际说98-99 7. 日食、月食图及其说明99 8. 《范天图》及绘制节气线的措施99-102 第三章 《天主实义》中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的理解与调适(Ⅰ)102-139 第一节 《天主实义》成书背景及其对儒学的整体理解102-113 1. 《天主实义》成书背景102-104 2. 利玛窦对儒学的定位及综合理解104-110 3. 《天主实义》成书时间考110-113 第二节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观调适的准则113-116 第三节 天主的移植及其文化意义116-125 1. 天主是天地万物的主宰116-119 2. 天主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119-122 3. 天主唯一性的论证122-123 4. 利玛窦对天主论证的文化意义123-125 第四节 利玛窦对宋明儒学天道观的批评与改造125-135 1. 对佛家、道家本体论的批评126-127 2. 对宋儒“太极”说的界定和批评127-135 第五节 天主的嫁接:“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135-139 第四章 利玛窦对儒家天道的理解与调适(Ⅱ)139-170 第一节 利玛窦对“性”的规定与调适139-147 1. 对“性”及“人性”的规定140-142 2. 对天主赋性论的解释与论证142-144 3. 对儒家复性说的质疑与拒斥144-145 4. “良善”与“习善”的区分对儒学思想的意义145-147 第二节 利玛窦论“为己之学”147-154 1. 论学及认识事物的机制与过程147-149 2. 对儒家仁学的补充与改造149-154 第三节 对儒家“万物一体”命题的略论与拒斥154-170 1. 儒家“万物一体”命题的内涵154-162 2. 对“万物一体”的误读及拒斥162-170 第五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170-215 第一节 观象授时之儒家文化功能的延伸170-177 1. 沟通天人及体察天道170-174 2. 《论语》案例:“历数”与为政及知命的关联174-177 第二节 礼与政皆以天道为根本177-180 第三节 孔子以历书考察礼的案例略论180-184 第四节 儒家天算观念中改正朔的文化意义184-189 第五节 司马迁儒家天道观念中对律历的看法189-192 第六节 司马迁之后诸名士对天文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素描192-195 第七节 周易象数与历法的关联性案例:《大衍历》历议解析195-209 第八节 欧阳修、程颐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209-215 1. 欧阳修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209-212 2. 程颐对历法的儒家文化功能的理解212-215 第六章 对于程朱格物穷理的几点解析215-254 第一节 二程从穷理知天道到穷致物理215-218 第二节 对自然的格物穷理在二程理学思想中的位置218-220 第三节 二程体察天道的两种方式220-222 第四节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及其说明222-226 1. 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222-225 2. 朱子“格物致知”补传的说明225-226 第五节 朱子格物学说中的知识主义取向及问题226-238 1. 朱子格物学说中的知识主义取向226-229 2. 知识与道德:儒学框架内的一种相互协调229-231 3. 与徐光台先生商榷:自然知识在朱子格物穷理中的地位问题231-238 第六节 儒家传统中知识论元素的两点说明238-245 1. 早期儒经中的天算知识239-243 2. 朱子对孔子“游于艺”观念的解析243-245 第七节 朱子格物致知实践中的天文历法探讨245-254 1. 朱子对历法的探讨246-248 2. 朱子的天文思想248-254 第七章 《几何原本》与格物穷理254-294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数学的儒家文化源头及功能254-259 第二节 《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和目的259-267 1. 《几何原本》的翻译过程259-265 2.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目的265-267 第三节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艺用”定位267-274 第四节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形式思维措施的定位274-282 第五节 徐光启之格物穷理之学中的儒家传统象数观的变迁282-294 1. 儒家传统象数的含义284-289 2. 中国古代数学的象数学传统289-291 3. 徐光启所领悟的东传科学的象数观291-294 第八章 从《几何原本》至《崇祯历书》的中西天算会通294-343 第一节 《几何原本》之后的数学会通294-309 1. 徐光启的数学会通工作294-303 2. 李之藻的数学会通工作303-309 第二节 《崇祯历书》之前的东传天文学会通309-317 1. 利玛窦的《乾坤体义》309-311 2. 阳玛诺的《天问略》311-312 3. 熊三拨、徐光启合著的《简平仪说》312-315 4. 熊三拔、周子愚合著的《表度说》315-317 第三节 《崇祯历书》编修过程中的几个文化因素317-343 1. 西法改历先声中的中西科学比较317-321 2. 徐光启改历筹划中的有关文化方针321-331 3. 改历过程中的中西历法斗争及其文化因素331-343 第九章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探讨及其儒家天道观343-387 第一节 薛凤祚正弦法原和《崇祯历书·大测》的关系343-358 1. 邓玉函之《大测》中的正弦法原345-350 2. 薛凤祚之《历学会通》中的正弦法原350-355 3. 薛凤祚正弦法原和《大测》的基因相似性与变异性355-357 4. 薛凤祚对《大测》的会通特征357-358 第二节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选要和重构358-374 1.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的选要基调定位及选要文本的来源360-363 2.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日躔历指》的选要和重构363-367 3. 薛凤祚对《崇祯历书·月离历指》的选要和重构367-372 4. 本节结语372-374 第三节 明末清初东传科学与薛凤祚的天道观374-387 1. 天道有定数之双层含义375-377 2. 自然的客观性和性命观的神秘性之比重问题377-380 3. 性命观的神秘性对自然的客观性之制约影响380-383 4. 自然的客观性对性命观的神秘性的制约影响383-386 5. 本节结语386-387 第十章 游艺对儒家天道观的诠释和构建过程387-451 第一节 《前集》内容简介及卷一吸收西学的考证390-392 第二节 游艺天道观中西方天文学和儒家天文的互释与评析392-400 1. 中西天文学的关联与互释393-395 2. 西方天文学对儒家天文概念的界定和评析395-400 第三节 游艺天道观中的儒家文化意蕴400-416 1. 游艺天道观中的两重治历思想400-403 2. 游艺天道观中的儒家星象政治学之双层意蕴403-408 3. 游艺天道观中对西学解释的儒学前提408-414 4. 西方科学知识为儒家性命文化服务的一个案例414-416 第四节 游艺对儒家天道观的多维诠释和构建416-434 1. 中学与西学的研讨和交流417-423 2. 自然现象的物理解释423-434 第五节 游艺对“科学”和“伪科学”的划界434-451 1. 对天文观测和吉凶占候的划界434-437 2. 对地理观察和风水堪舆的划界437-438 3. 对“科学”之“数”和吉凶祸福之“数”的划界438-440 4. 对“科学”和“伪科学”划界的不彻底性440-441 5. 划界的思想基础和目的441-447 6. 本节结语447-451 论文结语451-471 参考文献471-487 致谢487-489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489-490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90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