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30年代上海艺坛关于中西融合画风新国画之评论(上)[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1935年擅于书法的评论家陆丹林(1896—1972)将参合中西画风国画家的主要学习途径分为四类:(1)从洋画而写国画;(2)学日本画;(3)先有国画底子,再参合西法;(4)用中国纸笔颜料来画,效果如水彩画。此文可说是关于中西融合画风国画在抗战前的纷陈现象作一总结。检视整个评论过程,折衷画后来被确立为"新国画",成为"新派画",其后又与现代国画等同,其实大约经历了20年的转变,也证明了民国时期国画面对西画的挑战,亟欲保有其原本优势的因应措施。本文即对此时期上海画坛对中西参合画法的正反意见作一剖析,还原当初论证的激烈情况,从而体认到中国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迂回前进。

【作者单位】: 台湾中央大学艺术学探讨所;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J212
【引言】:

前言今日中西融合画风的国画已是我们所常见的艺术创作,也少见有人公开尖锐地批评。近年因为《申报》全文数据库和《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的问世,提供了学者们能够更精确地在时间轴和空间点上切入民国时期的人时地,仔细审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笔者在搜索和

西班牙语论文西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