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译论之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对比,阐述了中西译论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译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167-01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彼此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异同,但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中西译论的相似性
  
  翻译是一项有规律可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它的发展却又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推动。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的指导准则下进行的。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译者开始意识到翻译的内在规律和指导准则,并开始总结这些规律,这就出现了翻译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综观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进程,会发现一个共同的演进模式,即都是从对翻译问题的顺带式议论,到有意识点评,到系统论述。
  从古至今,中西翻译理论家所思考的问题,彼此不无相同,其中主要包括翻译准则,翻译目的,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措施,翻译范畴,翻译中的各种关系等。
  中西译论的基本翻译措施是相似的。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演说家”,而不是呆板的“解释员”。中国的开山之师支谦也提出了所谓的“质直”和“文饰”。“质直”实际上是指包括音译,死译在内的“直译”而“文饰”,则是指讲究文丽修饰的“意译”,“活译”。两人都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
  中西译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翻译中:“信”或“忠实”的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当然。在表达“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一基本概念时,我国或西方都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其中主要包括:“信”,“忠”, “忠实”,“正确”,“准确”,“对等”,“对应”,“等值”,“fidelity”,“loyalty”, “faithfulness”, “truth”, “accuracy”,“equivalence”。 “correspondence”等等;
  
  中西评论的相异性
  
  各国的翻译理论都深深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特定文化土壤之中,中国的译学理论自然也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中国的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远古“天人合一”的象数文化模式以及近古的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直感文化体系,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思维。例如佛教就不认为理性和逻辑能求得真理,他们认为求得真理的最好办法是静默、沉思、等待,真理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反映在传统译论上就有了评点感悟的传统模式,强调译者关于翻译之道的心灵感应和领悟。如“神似”, “化境”说等等。同时,中国的传统译论受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全部精力集中在翻译技巧探讨与翻译标准命题的探究上,希翼指导实践。因此,中国传统译论是微观的,经验式的,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影响,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无语言学理论的指导和结合:在表述上模糊。含蓄,但不能自成体系;且不关注翻译学的体系和构建。
  在思想传统上,中国人素有崇古,崇权威的较强倾向,自古至今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凡是”哲学的作用,即:凡是古人,圣人,权威说过的思想,凡是已经确立的理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接受,不轻易背离和改变。中国人的崇尚权威,“接受”多于“挑战”的思想传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任何民族的翻译思想和理论传统,都不会,也不可能超脱该民族整个思想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国人的这一“接受”多于“挑战”,或“保守”多于“求新”的思想传统,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了中国人的翻译思想和理论传统中。这一点,在中国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译事三难”说的长期崇拜中,足以得到证明。
  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概念和逻辑思维的理性文化模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西方哲学传统思想对西方语言和翻译探讨作用深远,强调人的理性思维,重视形式逻辑,重视推理,略论。侧重点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理论家们主要关心的,是怎样对翻译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描写,对翻译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严密的略论,例如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翻译的目的,翻译材料与翻译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通过这些描写和略论来推断出翻译的规则和原理等等。因此反映在译论上便有了以下特点: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系统性;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在表述上具有明确性,注重语言形式,凡事都讲究“说个明白”。从积极意义上看,这种形式主义的,凡事“说个明白”的倾向导致了两大结果:一是使西方译论传统获得了大量的有形著作,即对于翻译问题的较多的著述:二是获得了用来描述翻译理论的较多的译学术语。
  在西方译论传统中,崇尚权威而不甚求新的守旧思想倾向也自古有之,人们关于权威也从来都是比较迷信的。例如,自西塞罗,贺拉斯等人提出要意译不要直译的主张后,不少翻译家曾经把这种主张奉为“圣旨”。然而,每一种教条主义的,保守的行为,都不会持续很久。再如,泰特勒于十八世纪的《论翻译的准则》更为系统的论述了翻译的准则和规则,因而在某种意义上给西方翻译探讨带来了新的突破,但人们远远没有把泰特勒或他所阐述的准则视为不可超越的权威。特别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甚至有人根本不把泰特勒看作译论权威,而只把他当作众多翻译理论家中的普通一分子,仅此而已。
  目前的中国文化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全方位,广视角,多层次的文化大系,是一种世界五大文化主潮:儒、 道、 佛、基督和科学相克相生,东西两种文化传统阴阳同体的华夏一世界文化统一体,即东西兼容,又阴阳同体。可预言,在中西文化交际融合的大趋势下,遵循着多元化,多向性发展道路。与此相适应,中国现代译学也将逐步发展为既重直感体悟,又重科学求证的多元并存,互补共生的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色的译学探讨大系。近来我国译学界出现了从文学、哲学、 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各个角度讨论翻译的精彩译论;而且开始从广阔的文化层面审视翻译,探讨翻译,从而逐渐融入当代世界翻译探讨以“文化转向”为主导的描述性翻译纯理论探讨主流。
  
  参考文献:
  [1]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
  [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孟凡君:《中国文化构架的演变对中国译学思想发展的作用》,中国翻译,2002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