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家庭道德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和规范,与家庭制度密切联系。家庭制度制约家庭道德,家庭道德为维护一定的家庭制度服务,在人类历史上,因家庭制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家庭道德”。可以看出,自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以来,家庭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并为维护一定的家庭社会制度服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的近况是社会道德的缩影,中西方受自然历史条件、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家庭道德内涵。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中西家庭道德的特点
  家庭本位至上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处理社会、家庭与个人利益之间矛盾的根本准则是家庭至上,家庭利益为最高利益。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只有依靠家庭的力量,才能解决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家庭的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同样由于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在家庭生活中是以同财共居为主要特点。由于个人在经济上不能独立,所以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感,同时家庭也是人们的主要活动场。传统社会中家庭就是人们的世界,人们在这样的世界中形成了狭隘的家庭观。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还表现在个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整个家族的利益,就连婚姻也没有自主权,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梁启超认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陈独秀也认为中国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
  个人本位至上性。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并把个人做为探讨社会问题的出发点,个人本身是中心,是目的,是价值观念的核心。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早在公元前9世纪,赫西阿德就认为,每个个体的人都有独立的地位和人格,应受到平等的对待。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一个命题,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性质,亚里士多德也强调,道德行为的基础在于人们的自由意志,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独立负责。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等民主思想,使人们追求自我权利的实现。在家庭生活中,个人主义盛行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个人拥有私人财产,夫妻及兄弟姐妹都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可任意支配。其二是个人拥有婚姻自主权,两个人的婚姻是以真爱为基础的,更加注重个人感情。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个人主义观念也一发不可收拾,这种“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的个人主义理论与当时社会上的个人主义思潮交互影响,“决定了欧洲后来的伦理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基本格调。”在中世纪,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准则。这种准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精神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个人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家庭生活中,个人主义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宗法等级色彩鲜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父权家长制社会,“正是在这种家长制的基础上,中国的家庭呈现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格局,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长幼有序” 因此,在这种家庭等级格局中形成的家庭人伦关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夫妻关系中,妻子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一生都在男人的统治之下,妻子就是丈夫的生育工具和性工具,如果没能生育男性后代,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丈夫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休妻或纳妾。《礼记·郊特性》中言:“妇人从人者也,幼时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即所谓的“三从”还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四德”,“三从四德”主要讲女人的一生都要顺从男人;父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道德关系,而兄弟姐妹关系中有着严格的“长幼有序”的人伦观,这些都是封建宗法等级色彩鲜明的有力证明。
  在西方,家庭道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西方社会对家庭道德作用最大的是基督教,西方人认为上帝才是至上而圣神的。上帝就是“我们在天上的父”,上帝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父母的价值是第二位的,人伦关系是以神伦关系为基础的,而且爱上帝要胜于爱父母和家人,并且一生都要对上帝负责。基督教提倡“仁爱”《约翰福音》十三章说,“我(神)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让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仁爱”是基督教的基本道德准则。这种“仁爱”是一种泛爱,要求爱所有人,因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上帝的子民。在宗教信仰的家庭里,宗教习俗渗透着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信仰基督教的家庭里,人们饭前要祷告,感谢主赐予美食。在周末还要去做礼拜,唱赞美诗,有时还要去忏悔。因此西方的家庭道德被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以孝为核心作为家庭道德的基本准则。
  中国传统社会是父权制社会,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和主轴,传统亲子人伦的基本规范就是慈孝,慈是对父母而言的,孝是对儿女而言的,儿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表现在给父母提供一定的物资赡养,还应使其得到情感的满足。同时把光耀门楣作为己任来提高家族的名声和威望。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论语·学而》)儿女除了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应该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支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同时,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对父母的孝。《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西语论文网站,孝之始也。”父母在世时,对待父母要恭敬、细心体贴照顾,父母过世后,葬礼和祭礼也很重要。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追忆。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此可以看出葬礼祭礼具有道德教化的影响,对家庭道德教育作用很深。
  西方亲子关系淡薄,家庭成员之间相对独立平等。 西方传统社会中,由于西方较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受此作用,家庭成员都能在经济上保持独立,于此同时,家庭成员的个人意志也是独立的。由于父母鼓励孩子独自外出发展,所以孩子早早离家闯荡,对家庭的依赖性不是很强,所以亲情不是很浓。比如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虽然也是子女的义务 ,但也不是绝对的,西方早在13世纪甚至更早,就有了诸如慈善收养院之类的宗教与社会养老机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得到了更加普遍的认可,亲子关系更加显得淡薄。西方亲子间是讲平等的,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西语专业论文,而是鼓励孩子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见解,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西方代际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的冷漠,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相对独立平等,每个成员很少有机会去理解其他成员,如子女对父母的关心不够,直呼其名,分餐制等等,无形中拉开了父子之间的距离。父辈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单薄,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往往对子辈放任自流,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
  中西家庭道德异同的原因
  (一)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具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这一生产方式的作用下,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物资生活保障。个人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性,对家庭具有很强的依赖感,只有全体家庭成员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才能保证家庭收入,维护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利益。同时,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基础上的。这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方面弥补了农业生产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农民更加依赖家庭经济,因此家庭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成员完全服从家长的权威也就理所当然了。

  西方传统社会是商业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社会,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一些发明和发现不断涌现,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自我以及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商业文明的发展势必使人们重视自身利益,并为了获得自我利益的满足而忽落亲情、爱情等家庭伦理。
  (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家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感,子女未成年前及成年后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父母指望子女给自己养老送终。因此,“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现象很普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就形成了约束家庭成员的“家训”“家风”。这些“家训”,“家风”世代相传,对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在西方,子女成年后(满18周岁)就独立生活,很少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父辈与子辈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过于冷漠。子辈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必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并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努力,就导致了普遍的个人主义的盛行。
  (三)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受儒家思想的作用最大,儒家提倡“仁者爱人”,“人性本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对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提供了道德准绳。
  西方传统社会由于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宗教改革等等的作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西方宗教文化作用深远,特别是基督教。基督教伦理的基本准则是“爱”。“爱”的核心是爱上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着你的神”。首先要爱上帝,其次就是“爱人如己”。西方人从不吝啬表达爱,他们在家庭生活或是公共场合中见面亲吻就成了一种礼节。在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等,他们不仅仅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人们达到更高道德境界指明了道路。
  中西传统家庭道德的共同点及对当代家庭道德建设的启示
  从宏观上讲,中西方传统家庭道德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和发展的,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西方家庭道德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时代的道德内容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从微观上讲,在中西方的传统家庭生活中,妻子都没有达到和丈夫同等的地位,特别是在贵族家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父辈都渴望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子女关系融洽。
  通过中西传统家庭道德比较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家庭道德建设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在建构新时期的家庭道德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把“孝”作为家庭道德的核心,对传统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在父子关系方面,家长要关心呵护孩子,以身作则,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意愿,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由平等意识,同时要因材施教,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夫妻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抛弃那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尊重女性、提高女性的地位。夫妻间相亲相爱、平等相处,忠诚信任,家和万事兴,家庭的稳定与和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妙音符。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