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地理环境探寻中西思维方式差别及语言异同[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思维方式语言密切相关,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各具特色。在作用其异同的诸多因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学著作、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中,地理环境的作用深远且不可替代。本文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以英汉习语为例,探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别语言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地理环境 文化 思维方式异同 习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不同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不同的民族也具有自己的民族心理结构、认知与思维方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异同性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有所体现。而习语作为语言的生命与灵魂,是该民族心理结构、语言文化特征的集中沉淀与表征,反映该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同时展现该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而中西方地理环境关于形成中西方文化差
  异又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从中西方地理环境角度研讨文化、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将揭示语言与思维的另一重要维度关系。
  一 中西方地理环境及探讨理论框架
  1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作用下的文化
  中西方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地理环境相差甚远。中国位于亚州东部和中部,幅员辽阔,仅东部和南部少部分城市沿海,属于内陆型国家。西方以英国为例,全境由靠近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岛所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属于岛国。
  环境决定论认为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中西方国家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直接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而习语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习俗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表征之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汉语中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汉英语言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形成了大量习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习语,以帮助思想表达,同时提高语言文采。
  中国地处内陆,大陆型环境决定了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靠地吃饭”的生活方式。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多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以通俗易懂,简练生动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例如:“夏天不热,五谷不结”,“伏里有雨多种麦”,“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以上习语中分别选择了“五谷”、“麦”等农作物类词语,表达出人民日常农耕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些习语也体现并传递着内陆国家在特殊地理环境下所独有的大陆文化。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人民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西方国家渔业与航海业相对比较发达。长期的海洋型生活,使英语语言中积累了大量与海洋、渔业、航海业等相关的习语。例如:“A dew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in deep water(s)”(处于困境),“as dumb/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这些习语词汇直观贴切、生动形象地传递出英国等西方国家独特的海洋文化。
  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认为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不同。这一假说的强式说强调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过程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弱式说认为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有相关性,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作用人们对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方式主要由对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分类和认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思维方式的跨文化异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式说,笔者认为地理环境作用文化的形成,文化通过人们对世界不同表述来作用人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人的思维方式又对人们的言行起重要影响,并作用着语言的发展。“没有语言,则思维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记其实”。
  二 不同文化作用下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异同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措施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不同文化作用下,其思维方式必定存在异同。
  1 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
  Morris和Peng(1994)通过略论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性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西方人倾向于用略论性思维,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
  大陆文化下,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农耕经验积累,早早便意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以狩猎为生,每次外出打猎全族男丁一起配合,共同制敌,因此自古以来便强调集体力量。中国人长期受大陆性环境和大陆文化作用,形成了强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这些习语中的“众人”、“团结”均表达整体含义,汉语习语对整体含义的强调反映出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英国等西方国家,人民生活不受地域限制,在海洋文化长期作用下,崇尚“天人各一”,“天人对立”,“主客二分”的理念,西语毕业论文,认为世界由无数个体组成。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文化长期作用下,西方人更倾向于个体性思维方式。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笑在最后笑得最好),这些习语中的“a friend in need”、“a friend indeed”、“a good Jill”、“he”均表达独立个体含义,英语习语对个体含义的强调反映出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方式。
  2 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在大陆文化下的中国人民,农耕生活主要依靠前人经验总结,注重整体思考,借助知觉从总体上模糊地把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主体直觉性。   西方人以海洋生活为主,在海洋文化作用下,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借助逻辑思维,通过推理、略论,论证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
  综上所述,属于内陆型国家的中国,其国家人民生在大陆,长在大陆,因此认知也从大陆开始。长期大陆文化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性和直觉性大陆性思维方式。
  西方海洋型岛国,其人民生活离不开海洋,因此,认知从海洋开始。在海洋文化作用下,形成了其异于中国的个体性和逻辑性海洋性思维方式。
  三 受思维方式作用形成的汉英语言异同
  1 模糊与具体
  中国人思想传统,受整体性思维作用,注重综合概括,因此语言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例如:当某一男子求爱被拒或失恋时,中国人会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安慰他。其中“天涯”所指的是“世界”,“芳草”所指则是“好女子”。这句话选用了概括性较强,所指不明确的词语以达到点到为止的模糊效果。
  西方人语言表达直接,受个体性思维作用,注重个体及细节。上述同样情况下,西方人则会说“You could find other girls, she is not the only fish in the sea.”(你还可以找到其他女孩,她又不是大海里唯一的一条鱼),西方人选择“other girls”(其他女孩)和“not the only fish in the sea”(不是大海里唯一的一条鱼),这样的语言表达,所指清晰、具体。
  2 动态与静态
  中国人受直觉性思维作用,讲究中庸之道,汉语表达出的会话含义,不同的听话人会有不同理解,因此,汉语语言具有动态特征。例如:“入乡随俗”,到底应该入什么乡随哪些“俗”,“俗”的范围可以随听话人改变而变化。因此,若听话人立场、所处位置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同样一句话会被解读为多个不同版本,且会话含义大相径庭。
  西方人受逻辑性思维作用,观点明确,逻辑性强,因此,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时表达含义准确,具有静态性特征。例如:“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英语中选“two”(两个)这个词,表达具体、准确,而对应的汉语使用“百”则是一个概数。
  3 汉英习语体现出的不同选词方向
  在大陆性思维方式作用下,中国人会优先选择与本土农业文化相关语言表达,经过岁月长期积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汉语表达体系。例如,汉语里经常使用“挥金如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与大陆生活相关的词语,无处不体现着汉语语言独有的大陆性选词特点和方向。
  而在海洋性思维方式的长期作用下,西方人则倾向于选择与其生活相关的海洋性事物,继而造就了异于中国的西方语言体系。例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a fish out of water”(离水之鱼,在陌生环境不得其所的人)。这些习语中选词有力地诠释出西方英语语言的海洋性选词特点。
  结语
  地理环境作用文化,文化又造就思维方式,继而作用语言的表达。了解中西方不同地理环境及其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别及汉英语言异同,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深层次地理解汉英语言,明确两种语言学习的着眼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应用这两种语言,以帮助民族之间互相理解,和睦相处。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探讨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7]第241号)。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版。
  [2] 唐志锋:《从习语看英汉文化异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2期。
  [3]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Seven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西语论文题目,2017年版。
  [5]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探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 王德春、杨素英等:《英汉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7] 荣开明等:《现代思维方式探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 Nisbett R.The Geography of Though: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M].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Free Press,2003.
  [9] 包惠楠:《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01年版。
  [10] Morris,M.W.& K.P.Peng.Culture and cause: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e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67:949-971.1994.
  [11] Ji,L.J.,K.P.Peng & R.E.Nisbett.Culture,control and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943-955.2000.
  [12]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的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7年版。
  [13] 乔小六:《关联翻译理论和英语谚语跨文化翻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0期。
  [14] 刘睿:《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成因》,《文教资料》(哲学史学探讨),2017年第8期。
  作者简介:
  苗宁,女,1978—,吉林长春人,,讲师,探讨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俊婷,女,1990—,吉林柳河人,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探讨方向:语言学。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