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作用着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略论了中西方思维的具体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在两种语言中体现。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西思维异同汉英语言作用 1.思维和语言 思维是大脑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则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1]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地域造成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造成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的不同。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要探讨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探讨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异同,就必须深入探讨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中西思维异同及其对英汉语言的作用 2.1整体型思维和个体型思维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靠天吃饭”的经济使人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整体中包含多个个体,要了解个体,必先了解整体。注重整体和谐,强调综合概括,反对孤立地略论某个个体。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了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兴趣,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究自然奥秘的传统,也培养了其“天人相分”的意识。西方人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影响及相互关系,注重细节略论,寻求精确和具体,强调形式结构和规则,突出从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体现在语言中有下列特点。 2.1.1英语比较精确,汉语比较笼统。 中国人习惯于综合把握对象,一开始不大精确地确定一个词或某个概念的所指,而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在意义的网络中确定其意义。[2]汉语中的词或概念的意义经常是模糊的,必须靠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确定一个词具体所指要靠语境和语感,而不是理性地把握。例如:“前面有车来了。”这个“车”可以是公交车(bus),可以是出租车(taxi),也可以是火车(train),还可以是其它各种车。具体是什么就得看句子所处的语境了。 2.1.2英语从部分到整体,汉语从整体到部分。 中国人习惯的逻辑思维顺序是从大到小,由强到弱,先由一般再看具体情况。[3]而英语习惯从小处着手,先小再大,先具体再一般。例如时间的表达法,中国人会说“今天是2017年10月1日。”,而用英语则是“Today is October 1st,2017.”若是地点,中国人通常是按省―市―区―路―门牌号排列,而英语则正好相反。 2.1.3英语重形合,汉语重义合。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主语和谓语形成全句的主轴,如有宾语和补语,可在主轴上延伸,定语和状语成分则以枝桠的形式形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与主轴相连。以直线树形铺排,由主到次,逐层叠加,犹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例如:Whether it be for homes,business,or recreational facilities,this awareness has created a demand for horticultural products that make a more natural,pleasing,and functional environment.这此句中,黑体字为主干,就像大树的树干,而划线部分则为状语,像是主干上的分枝。斜体部分是一个定语从句,用来修饰“horticultural products”,像是从树枝上又长出了小枝。全句主干清楚,支线分明。汉语是重义合的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缺少显性的词类标志,人们对语义的理解靠语境和语感来完成。汉语句子以主题为中心,主题加述语的结构灵活,形式多样。汉语语段中的句子流散疏放,组合自由,犹如环弧状的浪花,此起彼伏,似连似分,高低无序,但却沿着一定的语义方向流动。[4]下面来看个句子: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颗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钱钟书《围城》)这个句子虽然没有使用纯粹语法意义上的连词,但各小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整句话衔接自如,是各小句内在的连接纽带。 2.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具体的、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应用形象、声音和形状来传递思想和信息。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就是“观物取象”,观万物之象,加工成为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这种思维不善于应用抽象语言,却擅长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措施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西方人的智慧体现在抽象思维上。西方的拼音语言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人为规定的符号,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取决于人的略论、概括和抽象能力。这也使得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热衷于建立概念体系和逻辑体系。 2.2.1汉语常用成语和歇后语,英语中则不多。 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多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以译为:“As you sow,you will reap.”翻译是不需要把具体的“瓜”和“豆”搬出来,否则,西方人很难理解。再如下面两个句子: (1)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 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2)他这阵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老是静不下来。 His mind is in a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2.2.2汉语常用动词,英语常用名词介词。 思维的抽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倾向,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汉语是一种动态的语言,所以它更倾向于用动词来表达。我们可以看以下几个例子。 (1)过去我也常常有点胡思乱想。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2)演出开始了。 The performance is on. (3)这个歌星在舞台上的出现引起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 The pop star’s presence on the stage brought the audience to their feet in applause. (4)这本书太难,我看不懂。 The book is above/beyond me. 2.3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 中国的哲学是和处事之道、治学之道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人是万物的主体”的色彩。这使得中国的传统思维把人作为宇宙的中心,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 西方哲学是和逻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只有探究自然才能征服自然,因而主客相分,天人对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来观察、略论、推理和探讨事物。西方人的思维以物为主体,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探讨。
2.3.1汉语常用人作主语,英语常用物作主语。 中国人爱以人称作主语: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有些句子形式上虽然没有主语,其实是省略了主语,主语还是人。例如:夏天很难保存食品。这个句子看似无主语,其实是省略了主语“人们”。汉语中还经常出现无主语的句子,这时的主语就常常是物。例如:“下雪了”“热得我浑身冒汗”。相比较而言,英语常用物称作主语,以客观的方式来陈述事实。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的句子: (1)His illness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他因病未能参加会议。 (2)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feel nervous. 一见到它,我就感到紧张。 (3)An idea suddenly came to his mind. 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2.3.2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用被动句。 英语常用被动语态,不仅是在不知动作发出者的状态下,而且出于句法、修辞、风格体裁上的考虑。比如为了突出客观性、真实性,英语的新闻报道和论文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则不同,在报纸和论文中常用“我们应该”、“大家必须”等。例如: (1)Such books are written for Children. 这种书是为儿童写的。 (2)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not advisable to act that way. 这样做(人们)一般认为是不妥当的。 (3)It has been noted with concern that the stock of books in the library has been declining alarmingly.Students are asked to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rules for the borrowing and return of books,and to bear in mind the needs of other students. 最近发现馆内书籍数目惊人地下降,因此(我们)要求同学们不要忘记借还书籍的规定,要考虑到其他同学的需要。 3.结语 刘宓庆先生在谈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时曾说:“语言异同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结构问题,它牵涉到我们的文化所衍生的喜闻乐见的表现法,更牵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哲学观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5]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淀,中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时,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异同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排除汉语思维负迁移的作用,培养英语的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学习英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张卫中.母语的魔障[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3]关永平.思维与语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 [4]左飚.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征比较[J].社会科学,2001. [5]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翻译出版社,2001. ,西班牙语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