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中西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态势,这种异同无论在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阶段还是发展阶段都长期存在。而导致这种异同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发展动力的不同。文章从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入手,就中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动力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略论,并以此管窥整个近代中西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异同略论;原因略论 一、前言 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西方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早、发展快,而中国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晚、发展慢。1621年英国的《新闻周刊》在伦敦创刊,标志着西方近代报业的诞生;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近代报刊之发轫。与西方相比,已相差194年。而中国人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第一家近代报刊《昭文新报》与西方相比又相差了252年。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时空的产物,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如此巨大的异同,与其背后的发展动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动力催生了这样巨大的异同,以及为何发展动力会有所不同,成为我们本次探讨主要研讨的问题。 二、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的异同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无论是在产生阶段还是在发展之中都具有很大的异同。首先,是在产生阶段,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时间上相差两百余年,报纸形态也有很大差别;其次,在形成较为成熟的近代新闻传播业之后,也形成了不同的传播形态,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规模还是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异同。因此,在本探讨中,我们将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划分为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两个阶段来进行比较。 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晰的界定探讨的历史时间段,在本文中我们采取方汉奇老先生对中国近代报刊时间范畴的界定,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而近代西方报业,则界定为从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 (一)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动力之比较 1.中国--外生动力催生近代新闻传播业 19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生长,但仍然十分微弱,对整个社会作用甚小,整个社会依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再加上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顽固,清朝文字狱甚多,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缺乏经济、政治基础和条件。 然而,即使在这种在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却依然产生了近代新闻传播业。1815年8月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创办,随后陆续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从1815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南洋马六甲、中国广州、澳门等地共创办了11种外文报刊。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门禁打开,外国人办的报刊在中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到19世纪后期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办起了近两百种外文报刊,占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历史事实向我们表明,西方人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序幕,成为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产生的外生动力,决定性动力。在华外报的出现与发展,西语论文网站,不仅将近代报纸的实务展示在中国人的面前,而且以其成功的实践和新鲜的理论成为中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启蒙之师。可以说无论是在技术动力上,还是社会形态、政治氛围、物质条件上,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都受到西方外力的影响。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是西力东渐的产物。 2.西方--内生动力催生近代新闻传播业 与中国不同,内生动力则成为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要动力。1621年创办的西方第一家近代报纸《每周新闻》标志着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形成。在17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孵化了西方近代报纸。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扩张的需求,资本主义关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再加上工业革命的爆发与开展,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邮政事业的产生都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创造物质条件。这一切的内生因素都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是顺应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之比较 1.中国--政治动力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在由西方人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序幕之后,一批接触到西方传播业文明的国人,开始在摸索中创办第一批近代报刊。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国人自办报纸也创造了条件。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成为我国国人办报的开端,其后掀起了国人办报的高潮,国人自办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我国人自办之日报,开其先路者,实为《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次之,《汇报》、《新报》、《广报》又次之。” 然而,对这些报纸进行梳理和略论,笔者发现,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逐渐步入正规的过程中,政治动力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首先,从办报目的来看,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爱国主义推动了国人办报,而“有益于国事”则是办报的初衷。在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即维新派报纸和革命派报纸。维新变法中起着擎旗鼓荡影响的梁启超把报纸的性质概括为“耳目喉舌”,在实践中真正把报刊当作政治活动的武器。到了孙中山那里,政党报纸的理论成为真正的办报指导准则,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利用报刊为资产阶级夺权进行政治鼓动。两次高潮中,国人办报的目都是为了直接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随后,认识到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资产阶级创办起启蒙报刊,在全国兴起思想启蒙运动,仍是受到政治动力的驱使。 其次,从办报主体来看,多为政治家办报,他们办报多数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为了获取政治地位,借助办报谋求政治发展,谋求仕途是我国近代报人办报的不竭动力。这也就导致了“曹汉现象”贯穿于我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始末。所谓“曹汉现象”意指报人不以办报或从事新闻事业为终极目标,而将政治目的或个人政治地位等其他目标作为其新闻活动的最终归宿,直接与职业报人的理念相对。在近代中国传播业发展史当中,不管是国人第一批办报者中的翘楚王韬,还是在第二次办报高潮中开一代先风的《时务报》主编梁启超,再到红遍全国的新记《大公报》三巨头吴胡张,无一不倚重报纸的政治影响或借此实现个人政治目的,对政治的诉求始终是主流报人活动的主旋律。作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和报刊政论家,王韬办报的初衷之一即对西报参政议政功能的欣赏,他曾用赞慕的口气介绍:西国日报之设所关甚巨,主笔者得持清议于朝纲国政,颇得参以政权。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略论,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办报目的,还是从办报主体的行为来看,政治动力都是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动力。 2.西方--经济动力与政治动力交替成为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在发展时期,经济动力与政治动力交替成为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动力。 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经济动力是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主导动力,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获得利润才是报业发展的主要目的。 然而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及成功夺取政权后,政治动力却成为主导动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这一时期,西方近代报刊主要起着政治宣传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报刊被称为“政论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西方报刊又进入了“政党报刊”时期。“政论报刊”和“政党报刊”都是以政治为本位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经济上基本靠政府或政党补贴。 在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太阳报》为标志,西方报业又进入了经济动力主导阶段。西方报业进入了商业报刊阶段,商业报刊面向广大普通受众,经济上独立,政治上摆脱了政党的控制,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报纸。与此同时,西方近代报业愈来愈融合于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报业经营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符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 虽然,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史中,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出现了交替成为主导动力的现象。但经济动力即使在政治动力发挥主导影响的同时,也在推动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主要源于西方办公司家办报的传统。在西方,办报主体多为公司家或商人,西方社会重工商业的发展,最初的职业报人就是因为意识到收集与传播信息可以获利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信息需求的增加,公司家和商人开始投资于报业,以报纸作为赚钱的工具。他们的报业经营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尽力满足受众需求。这与中国社会的政治家办报又有着截然的不同。 三、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异同原因略论 通过以上对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动力以及发展动力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异同的。然而这种异同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时空的产物,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们将着重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对近代中西传播动力异同的原因进行探寻。 (一)经济层面--不同的经济结构造成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不同 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时期,中国仍然是“农业立国”,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中,不具备产生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动力,再加上小农经济也造成了中国国民文化性格的保守和封闭,关于新闻信息的渴求并不迫切,因而只能由外生动力来催生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然而,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时期,西方已经是“工商为主”,以商为主的商品经济也造就了西方人文化性格的开放和变革,商品贸易交换频繁,也导致西方人关于信息的渴望十分迫切,因而内生的动力就催生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时期,即使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西语论文范文,扩大了与国内外的联系,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及作用也十分有限,仍然未能撼动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因而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仍然是步履维艰,十分缓慢的。而在西方近代传播业的发展时期,资产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关于信息的迫切需求也就推动促进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更快的发展。 (二)政治层面--不同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不同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产生之前,中国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统治阶级固步自封,文字狱严苛盛行,不允许传播未经统治阶级批准或者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信息,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近代新闻传播业在中国的产生只能借助外力进行推动,仅靠内力是不可能产生的。而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过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又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历史任务就是实现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成为政治动力而非经济动力。 而在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产生之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许多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建设“近代新型转制国家制度”的探究,新型国家的管理又要求建立新型的信息交流网,至16、17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战争接连不断,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信息需求。也正是这些内生的因素共同影响,推动了新闻传播业的产生。在1640年西方爆发资本主义革命之后,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斗争阶级,都开始发现新闻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的创办报纸,为革命进行鼓吹。政治动力成为了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在西方社会的普及与发展,西方社会也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进入平稳的飞速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动力就成为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三)文化层面--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中西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动力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直至今天这种情况依然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使得中国人始终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同政治结合紧密,凡事都要附会到政治上去。在中国近代,创办报刊的人虽大多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得他们仍然希望通过办报走向仕途,参与政治,因而近代中国报纸也沦为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也导致了政治力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与中国不同,近代西方许多国家受封建中央集权文化的作用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近代以后的报业就更容易挣脱以政治为归宿的封建报纸模型的束缚。在西方,封建制度如昙花一现,仅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早在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就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以适应新兴的资本主义,经过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与中国强调宗法等级不同,西方宣扬人的个性,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注定政治动力不能够长久的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主导动力。 中西近代新闻传播业在发展动力上有着显著的异同。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的产生是由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变革等为近代传播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内生动力。而近代中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缺乏产生新闻传播业的内生动力,因而只能靠外生动力来催生。而在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政治动力,西方则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力交替出现。但这种异同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四、结束语 中西近代新闻业传播发展动力虽存在异同,但绝无孰好孰坏之分,因为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与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关。然而,对中西方近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动力的比较,却能够给我们以今天报业的发展以启示。探寻传播动力异同背后的原因能够有助于我们在报业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对某些不良的因素自觉进行控制,以更好的推动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三联书店,1955. 2.吴廷俊,肖志峰.中西近代报人“曹汉现象”之比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4). 3.刘晓清.王韬与华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J].炎黄春秋,2017(4). 4.柯艺.政治本位与经济本位--中西新闻传播动力机制比较[J].新闻爱好者,2017(6). 5.张昆.中外新闻传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9.刘枫.中西近代报业发展的形态差异之根源浅议[J].天中学刊,2004(6). 10.刘寒娥,张丽萍.和而不同:中西新闻传播思想的交融与异同[J].前沿,2017(3). 11.胥亚.论新闻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J].大众传媒(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12.程道才.论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2). 13.陈力丹.西方新闻传播产业化的进程[J].现代传播,2001(6). 14.赵中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状况述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作者单位:饶鉴,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亚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