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歌剧《咏·别》将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两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西洋歌剧的形式讲述中国传统的京剧故事,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实力和a形象。文章通过对歌剧《咏·别》和西洋歌剧及京剧的介绍,论述《咏·别》中西洋歌剧与京剧的融合特色,并阐述了《咏·别》的艺术价值。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咏·别》 西洋歌剧 京剧 融合 艺术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歌剧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歌剧应是2017年10月30日和31日在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演的《咏·别》,这部由叶小纲作曲的原创歌剧至今仍然被广大媒体称为是“采用西洋大歌剧的技法,深入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大胆尝试”,具有“梨园风韵,中国情致”①的中国原创歌剧。 歌剧《咏·别》作为第1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大戏,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戏剧上都呈现出了很独特的视角。它将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两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西洋歌剧的形式讲述中国传统的京剧故事,从而使中国歌剧世界化、潮流化,这是这部歌剧最大的艺术价值。 一、西洋歌剧与京剧介绍 由于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异同,导致了各个国家和民族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即为最典型的代表。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各具特点,同时两者也有融合点,这在歌剧《咏·别》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一)西洋歌剧 以歌唱为主的西洋歌剧,主要是由歌唱演员依据戏剧脚本及音乐,综合戏剧、文学、舞美等艺术为一体,进行表演与演唱的戏剧形式。西洋歌剧,第一次出现是在16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有400多年的历史。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有一种称作“宗教戏剧”的体裁,西语论文范文,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田园剧关于歌剧艺术的诞生都是重要的基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歌剧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产生了歌剧发展史上的不同流派和风格,也因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歌剧著作,形成了歌剧世界的多姿多彩。 西洋歌剧不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其形成有着复杂的地域背景和浓厚的民族根源。可以说,它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产物,其从单一的声乐表演发展成为了综合多种艺术元素的歌剧形式,再加上声乐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欧洲为主的众多艺术大国开始接受并发展这种舞台艺术,歌剧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二)中国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形成于北京,时有“国剧”之称,是中国的“国粹”②,已有200年历史。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剧种,其传承了中国戏曲文化,并综合了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歌唱、舞蹈和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它是一种歌唱表演的戏剧形式,以演员个人的演唱、表演为中心。 京剧源起于4个地方剧种:一是徽剧,二是汉剧,三是昆曲,四是秦剧。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京剧的板式通常有4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京剧作为一种歌唱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昆腔、吹腔、高拔子、四平调、南梆子等其他优秀的戏剧演唱和表演形式,作用力大,发展很快。 二、《咏·别》中西洋歌剧与京剧融合的特色 在歌剧《咏·别》中,作曲家将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尝试。 (一)歌剧中融入京剧剧情 《咏·别》的特色之一是在歌剧中巧妙地应用了京剧剧情。剧中的主人公唐麒声是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北平人,他内敛文雅,热爱国剧艺术。唐麒声邂逅京剧武生杨少山后,被其唱功以及“霸王气概”所吸引,为他度身定做了《霸王别姬》,并在新戏中投射对杨的爱恋,但杨少山爱恋的是坤班女艺人简吟,这段奇特的“三角恋情”以唐麒声的消亡而告终,《霸王别姬》的故事成为一段戏中戏。 剧中的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饰演武生杨少山一角,为了达到形体要求,他专门去中国国家京剧院看彩排、学习身段,正如叶小纲所说:“外在形象只是京剧演员的要求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戏曲的唱腔唱段,并应用在歌剧中。”因此,歌剧演员用美声唱法带上京剧的唱腔,还要在剧中展示京剧身段,从而显出这部歌剧的特色。 (二)歌剧中融入京剧元素 将传统京剧元素深入到西方歌剧体系中,是《咏·别》音乐表现的特点。在这部歌剧中,观众可以听到颇有京剧韵味的旋律,也可以听到鲜明的配器手法及独特的创作风格。如歌剧中京胡、二黄、锣鼓等京剧乐器的应用。在歌剧前部分场景中,出现的就是一阵京剧打击乐的锣鼓声,同时,舞台上出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北京京剧戏班的场景,西洋管弦乐团走出现代音乐的和声音型,正在练功的男演员们唱出了他们心中的苦闷:“这里没有童年少年,为了有朝一日争羡,练、练、练!”③歌声把观众带入京剧旧戏班的生活。从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中可以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20年代京剧戏班中的各色人物,唐麒声、杨少山和简吟之间的复杂感情折射了一段中国京剧史,这为观众了解中国京剧历史也开启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三)歌剧中融入京剧旋律 《咏·别》的特色还在于其歌剧中融入了京剧优美婉转的旋律。它的声腔不仅丰富动听,而且还在西皮和二黄中形成了多种板式,因此其在戏曲音乐唱腔上,极大地丰富了唱腔的表情达意和叙述功能。歌剧《咏·别》正是借助京剧唱腔的叙述和表意功能,让剧中人物巧用京剧念白和戏曲动作来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如在《咏·别》第一幕歌剧表演中,在荣班主邀请唐麒声写剧本的时候,唐麒声以社会黑暗为由回绝了他。而当唐先生第一次在京剧班看到了当红武生杨少山时,他便被杨少山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的“美”吸引住了,他的心情立刻从灰色悲观转变为阳光喜乐。于是,歌剧中唐麒声用京剧旋律唱道:“他是流落人间的英雄、前途无量。他是最好的演员,气度大方。虞姬霸王,命数早有安排。”在这一段戏中,剧中人物正是借助京剧旋律婉转悠扬地唱出了自己对杨少山的赞誉之情。 三、歌剧《咏·别》的艺术价值 笔者认为,歌剧《咏·别》是近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创作的一座高峰,其气势宏大的交响化歌剧音乐,融合京剧元素,从而使其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 (一)中西艺术结合 歌剧《咏·别》在现代音乐的形式外壳下,西班牙语论文,将中国传统意境美融入其中,将西洋歌剧与中国京剧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不但注重形,还注重美,两者交相辉映,擦出了完美的艺术火花。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注重“型”,中国故事则注重“意境”。在《咏·别》中,这两者达到了取长补短、完美融合的境界。如该剧在进行舞台设计时,用的是一个中式盒子加以表现,整部戏遂成了“一个关在盒子里的故事”,尤其是第四幕中,戏院内外的“镜像式”交替呈现,不仅将京剧元素巧妙地融合到歌剧中去,更应用了中国戏曲“间离”手法,这不仅凸显了该剧“戏中有戏”的深长寓意,而且也体现了西洋歌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完美结合。 (二)人性的讴歌 《咏·别》是第一部触及同性恋题材的中国歌剧,原名《霸王别姬》。剧中精神契合的同性之恋、纯粹唯美的爱情态度,构成了该剧与众不同的骨架,在这个“书生”爱恋“武生”的故事中,从“排练”到“上演”,最终让主人公实现了超脱、救赎、涅槃、圆满,那就是对“死亡是爱的亲密友伴”的深层解读。在第一幕,书生看到了心仪的“英雄”,女伶看到了梦中的“王子”,武生看到了心上的“天仙”。导演在歌剧中强调了这段奇特的“三角之恋”形成的奇特的人物关系:即,他爱他、她爱他、他爱她。但无论是谁爱谁,这种爱都是一种专注的、唯一的爱。即使是不被世人认同的同性之爱,在这个故事里也被赋予了成全的伟大和真爱的无私。因此,《咏·别》揭示的是人性的光辉,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光辉足有关照人心灵的温暖。 (三)奠基中国歌剧发展 《咏·别》中激情感性、强调风格、理性平衡的音乐也使该剧成了中国歌剧的典范之作。《咏·别》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得以在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音乐系统之间寻找合适的联结,沿着人物、情感的发展脉络,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正如叶小纲所说:“这个故事讲的是艺人们之间纠结的事业、情感以及与社会的冲撞,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艺术正繁荣,各种流派、各种派别都相继产生,与社会的矛盾、与艺人之间的关系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特别的时代。”④正是这样一部以中国古典文艺生存方式为题材的现代歌剧,其浓厚的悲情色彩给观众带来了更多回味与反思,也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文化也能用现代语汇和现代方式自信地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让全世界的观众认同。 结语 歌剧被称为音乐王冠上的明珠,因此,歌剧发展的程度能直接地反映出声乐文化,乃至整个艺术文化的发展水平。中国人不能总是演唱外国的歌剧,我们需要拿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歌剧。歌剧《咏·别》成功地做到了完全用西洋歌剧融合中国京剧,其融合中西艺术的创新演出形式,不仅吻合了“古为今用、中西结合、推陈出新”的文艺发展方针政策,也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完美地诠释了中国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且这种尝试与探究也将为中国日益成熟的艺术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释: ①④游暐之.《咏·别》叶小纲的歌剧之春[J].大众音乐,2017(12). ②杨媛媛.中国京剧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之比较探讨[J].电影评价,2017(4). ③邹雁.《咏·别》上海首演观后[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2017年(12). 参考文献: [1]孙桂云.中西合璧--中国歌剧国际化的趋势[J].黄河之声,2017(5). [2]王梅.小议欣赏中国京剧和西方歌剧的审美共性[J].音乐创作,2017(2). [3]易柯宇.浅谈中国歌剧表演的发展方向[J].音乐之声,2017(2). [4]朱雁.戏曲艺术对民族歌剧表演的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