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安在影片中将东西方伦理形态典型化,以一种难得的视角客观审视两种文化的利弊,并凭借自己关于两种文化的了解,在电影中采用双重文化视角的策略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伦理,又以东方文化批判西方伦理,将自由与责任相统一,构建一种个人与家庭同构、和谐的伦理概念。为构建一种理想化、高度和谐完善的文化伦理范式提供了蓝图。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国传统伦理 家庭 西方个体本位 自由 责任 当前中国正经历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活在当下,人们都无可避免的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一特殊阶段。这也是目前伦理片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客观外部条件。台湾著名电影探讨专家黄仁就说过:“在社会转型期,亲情日益淡薄,亲人之间的疏离日益加深之际,亲情正是‘国片’的好题材,俯仰皆是,取之不尽,而且拍摄上既无时空的限制,也不必花大本钱,只要肯向现代人性的深处挖掘,必然会有所得,亲情题材可以适合任何种族,任何社会放映,也适应于进军国际市场”。 以李安的伦理片为例,他个人既谙熟中国传统伦理又通晓西方传统伦理,可以游刃有余的穿梭于中西文化之中,可以在影片中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作为背景,考察家庭,反映人性。家庭不仅是社会最小的组织单位,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最初环境。家庭关于人的精神成长有着直接、广泛的作用,以及深远的延伸意义。别林斯基讲过:“要忠实的描写任何一个社会,认识一个民族,就必须首先探讨它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哲理。”由此可见家庭、家庭伦理关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所以以下本文的伦理范畴将着眼于家庭伦理的视野。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伦理,受传统社会伦理的渗透和滋养,表现为“三纲五常”,利他主义,孝悌,爱有差等,礼让。利他主义,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排斥个性,强调家国等群体概念,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利他主义精神;孝悌,儒家伦理认为孝悌之道是最符合人性也是实践“仁”道最为直接的措施,应由自身最切近的家庭做起;爱有差等,是儒家伦理区别于他家伦理的主要特征,认为爱是有轻重内外分别的,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仁的一种体现。礼、让,礼是实践伦理道德的基本条件,而让则为人生美德,礼节与谦让是相辅相成的行为。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持续了几千年,逐渐形成了家庭私有制,而家庭私有制极其注重家庭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影响,一切要以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家庭整体利益,西语论文,在物质和精神上牢牢依附于家庭。于是,在中国形成了强调家庭本位、宗法人伦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伦理文化特征。 影片《推手》中,一对父子虽被置于美利坚星条旗之下,但仍虔诚诠释着东方伦理。父亲中年丧偶,儿子与美国人玛莎组成跨国家庭,儿子念念不忘一人孤守在家的父亲,于是将父亲接到美国以尽反哺之责。而玛莎却很不理解丈夫中国式的孝行,朱小生告诉她: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家庭伦理的精髓,血缘关系使父母和子女融为一体。 《喜宴》讲述了一对中国父母和同性恋儿子在美国所发生的悲喜交织的故事。在美国工作的儿子与同性恋人同居于一起,远在台湾的父母始终挂念儿子的婚姻,儿子为达成父母之愿,同意与华裔女子假结婚。片中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传宗接代是孝的最高纲领。强调子必从父,弟必恭兄,妻必顺夫的关系。儿子认为结婚是个人私事,母亲认为结婚是晚辈对长辈的一个“交代”,子女在婚姻上必须服从父母,中国传统宗法人伦把掌控子女婚姻作为父权的体现。 《饮食男女》将中国家庭伦理“家庭本位”的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父亲朱师傅是名厨,每周末都要通过一顿丰盛的夜宴来联络父女、姐妹的感情。为了维护家庭秩序的稳定,父女各自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大姐身为长女,按照伦理“长女如母”的观念,挑起家族重担,为了父亲和这个家,多年来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谈婚论嫁。二姐个性耿直刚烈,表面与父亲、姐妹格格不入,实际上深爱着这个家。当她意外在医院发现父亲在做心脏检查时,感到无比愧疚,毅然放弃去国外的机会。朱师傅自妻子去世后既当爹又当妈,养育三个女儿尽职尽责,不敢再婚,直到女儿们都找到了归宿。 西方在冲破了封建神权的枷锁后,挽伴着文艺复兴一同走来的是关于个体存在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这无不对西方文化、社会乃至伦理道德标准留下深深的烙印。西方社会以人性为前提,强调尊重自然的人性。反照于家庭,西方家庭伦理以个体为本位,所谓个人本位指的是在家庭和个人关系中更关注个人的生存和意志,家庭要服从于个人。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不同,西方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 同样是李安执导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就通过两段感情纠葛,折射出西方家庭个人本位和契约人伦的伦理精神。片中父亲死后,哥哥继承遗产,他不顾父亲的遗愿,只给继母、异母姐妹微薄生活费,他和妻子冷漠、自私,完全不顾母子、兄妹之情,将他们赶出家门,而且对他们的艰难处境冷嘲热讽。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亲情的侵蚀导致了家庭的解体、亲情的冷漠。个人利益成为了维系家庭的主线,为了自己可以毫不顾忌血缘亲情。 在将东西方伦理形态典型化,以一种难得的视角来再次客观审视两种文化的利弊,并呈现于影片中,李安凭借自己关于两种文化的了解,在电影中采用双重文化视角的策略以西方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伦理,又以东方文化批判西方伦理,为构建一种理想化、高度和谐完善的文化伦理范式提供了蓝图。李安自己在概括“父亲三部曲”时也说过,使传统上以父亲为主的一个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家本位的伦理精神虽有效保证了家庭的稳定,培育了血浓于水的家庭情感,但过于强调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忽视个人自由,造成个体压抑,家庭成员成为家庭的附属品,导致家庭生活僵化、虚伪。西方个人本位的理念强调个体自由与权利,虽实现了家庭内的民主与个人的自由,但同样削弱了个体的家庭责任感与协作精神,使家庭结构缺乏依靠与温暖。 于是李安在其“父亲三部曲”中将其关于家庭伦理的完善与构想寓于其中,西语论文题目,关于现代东西方伦理的发展,不失为一剂良方。他试图在扬弃中西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去除中国家庭伦理的糟粕取其精华,借助东方文化视角摒弃西方伦理的负面因素。将自由与责任相统一,构建一种个人与家庭同构、和谐的伦理概念。“父亲三部曲”中都以中西伦理的碰撞、冲突再到相互协调与妥协,最终走向融合。《推手》中美国儿媳玛莎买了大房子并准备好房间接中国父亲同住,说明她已认同或接受了中国“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父亲也主动离开儿子,开始自己的生活,表明他也接受了夫妻为主轴的西方家庭观念;《喜宴》中,父母接受了儿子的同性恋人,并感谢他对儿子的照顾,同性恋人也答应愿作孩子的另一个爸爸;《饮食男女》中,小女儿、大女儿相继结婚离开了父亲,二女儿有了新恋情,父亲也有了新的归宿。《理智与情感》中有情人终成眷属。 伦理片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一湾静水,哪怕石子再小也将会有涟漪。 参考文献 1.李安: 《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2.《世界电影思潮》,范志忠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3.《中国当代家庭伦理电影探寻》 福建艺术 2017年6月 作者简介 李扬(1984—)男,山东临朐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电影学,探讨方向为影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