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需要面子的交际,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面子的理解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面子和面子功夫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自以独有的方式进行交际,其中双方关于面子的运用方式和运用准则存在着天壤之别。 本文试着从对比中西文化渊源入手,论述了中西文化氛围里对“面子”内涵理解的异同,研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的异同、成因及其言语策略。另一方面,本文论述和探讨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问题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区别,对交际效果产生的作用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对比略论,本文归纳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的应用准则,并从其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应用面子准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文化价值观重要特征的剖析来发掘隐藏在“面子”背后的文化因素,文章着重指出了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中国人在移情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面子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对比
  一、引言
  随着世界一体化,在很多国家,跨国企业和组织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企业和组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他们看待世界以及略论不同事件和行为的角度也不一样。因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跨国合作和管理中已经变得日趋重要。失败的交流可能在一个跨国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与公司之间导致不愉快的合作,甚至带来利益的损失。由于文化的编码和解码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跨文化交际潜在地迫使人们去面对这个问题。
  面子以及面子工程的探讨正在增加,尤其是在交流以及相关的领域。因此,这篇论文旨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不同含义作尝试性的探讨,并从日常语篇,文学著作,电影,历史事件中提取例子,对中国的面子工程和西方的做比较。
  二、中西方面子的对比
  “面子”的定义已经被喻化为个人品质或抽象的事物,例如荣誉,尊敬,自尊,自我等。它出现在中国古代,并且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种不同文化历史里。另一方面,来自Brown and Levinson作品的主要批评是它注重个人观念下的面子,而这并不适用于文化,因为个人是通过在社会群体中所体现的美德被定义。
  (一)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1、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
  根据调查,Gudykunst 和Ting Toomey 认为中国以及所有东南亚的文化是带有集体主义的文化,其在Hofsted的权力距离维度理论中得分相当高。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文化是导向集体主义和高权利维度。
  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及其核心的地位。在中国,集体主义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这种传统由来已久。其次,在古代,在自然经济形态,等级森严的家庭制度以及以家庭为重的伦理的作用下,三种具有统治地位的理论孕育而生:君大于臣,父大于子,夫大于妻。
  集体主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我们”意识和集体导向。中国人极其强调“我们”的身份,集体的利益,责任和义务。他们把集体的目的放在个人目标之前。集体主义的核心是共有的无意识联系自己。中国人认为人与人彼此是互相依存的,他们强调地位,关系,角色的融洽性和归属感。中国人相信个人只有作为集体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其影响,所以他们就更能接受命运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中国人观念里“面子”的特点
  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面子”包括四种主要特点:有关系的,社会的,等级的和有道德的。
  首先,“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被概念化为关系,甚至是关系的同义词。Ting Tooney提出给面子,其他面子导向,和尊重面子是集体主义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应被归并为人际交往中面对面磋商模式。Volkema 也认为面子作为中间媒介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人观念中的“面子”具有社会性。根据胡的理论,面子是一个公众的是社会制约力的意识体现。他也对中国的面子观给出了解释:一个人只有在互惠,互相依赖的有力点才能体会到面子。面子理论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的基础上,所以具有减少个体地位的功效。
  第三,中国的面子观具有天生的等级性。以脸为中心的模式鼓励遵从权威,适应社会阶层,及趋同。Chang 和 Halt 追根溯源认为中国的面子观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面子的运用是根据家庭里等级制度,即年龄,血缘,社会自然等级来决定的。
  第四,中文里的面子定义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而脸只是道德模式最基本的载体。胡定义脸或者面为“一个集体关于某个有着良好道德名誉的人的尊重“,而丢面子指的是“一个集体的人对某个不道德或者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的谴责”。而害怕丢面子使人不断意识道德的界限并遵守传统传承的社会价值。
  3、个案探讨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对面子非常敏感。为了维护他们最珍视的脸,他们特别注意面子工程。中国人通过四种方式彼此给面子,并为自己留面子:自贬并褒奖他人,取得成功,直接或间接接受他人的道歉,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士气。
  (1)自贬并褒奖他人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这里礼貌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尤其当交流进行中。对大多数人来说,对他人表现尊重,作为回报也是维护自己面子的最好方式。中文中,丰富的词汇可以表达谦逊和尊重。例如,晚辈、卑职、拙见、拜读、前辈、贵国等,尽管这些词是在古代被创造,但是他们沿用至今,并在正式场合中被青睐。
  (2)获得成功
  历史见证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在秦代,秦始皇是一个传奇,但毫无疑问他也是专制残暴的。自从他打败许多诸侯国,并使他们成为奴隶之后,许多人憎恨他,尤其是燕国太子丹。丹害怕被打败,所以他决定找荆轲刺杀秦王。为了接近秦王,荆轲杀了前秦国将军范,并且亲自送上人头。图穷匕见,荆轲最后没能刺杀成功。但是他仍然被视为英雄因为他从面子的角度上取得了成功,他为国捐躯,历史也从来不以成败论英雄。   (3)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士气
  一个典型但是极端的例子来自电影《无间道》。陈道明是一个军火贩卖商,曾志伟是黑帮老大,梁朝伟是曾的手下。在一次谈判中,梁朝伟意气用事用玻璃瓶把陈道明的手下打伤,然而黑帮仍然想获得这笔大买卖,因此,在他们第二次交锋中,陈道明为了赢回自己的面子,在黑帮老大的面前用同样的方式狠狠砸了梁朝伟的头。当然,这是的确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它仍然代表了一部分人采用了灭他人威风,长自己士气的方式来获得面子。
  (二)西方的面子观
  1、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根据Hofstede提出的理论,美国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在权力距离维度中得分低。这就意味着美国文化个人主义导向,并且有着低权利维度。事实上,个人主义深深扎根在美国文化里,并被美国人所推崇。“个人主义”指的是文化模式里松散的个人,他们认为自己独立于集体主义,并把自己的利益目的放在他人之前。Smith 和 Louise认为,个人主义包括自我意识,自身是一个单独的集合体,他的行为目的在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不是集体中一些人试图消除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西语专业论文,其中包含了人追求自由,独立,自我。
  2、西方文化中面子的特点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不可避免的被印象操纵所作用,这反映了西方文化带有个人主义的印记。自从上帝赋予了人性,人的尊严就意义深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政客仍然表现出有尊严,自信,友好对待击败自己的竞争者。在西方,丢面子带来的不良结果不及中国,这仅仅削减了个人的社会价值。
  3、个案探讨
  在赢得面子和保全面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比中国人似乎表现的更加直接。西方人应用的策略有两种: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大体说来,参与性就显示了人们想要对方对自己言行给与更多关注的愿望。另一方面,独立性告诉人们不要过于期望来自对方的回应。接下来作者列举一些来自生活语篇的例子。
  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种表达参与性的措施,例如:(1)注意他人并进行简单的寒暄,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你今天好吗?”“你看起来真漂亮。”
  (2)扩大你对听者的赞同,称赞,同情:“你真是一个值得依靠的人。”“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我感到很遗憾。”
  (3)确定你在集体中成员的地位:“我们是新来的成员,所以。”
  (4)强调共同利益:“你知道我对音乐也很有兴趣。”“我也是他的粉丝。”
  如上所述,如果说流利交流是参与性的策略,那么保持缄默这是独立的策略。少说多听是让对方冷静的正确措施,这也会导致生疏冰冷的交流窘境。因此,发展消极策略却又能给对方面子也有很多方式,例如:(1)用最柔和的语言表达你自己的意愿:“你介意做什么吗?”“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2)表现消极:“我认为你今晚不会来了,西语专业论文,但是现在你真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3)陈述大众都接受的观点:“每个人都知道。”
  (4)道歉是体现礼貌最有效的方式:“我真的非常抱歉我来晚了。”
  三、总结
  这篇论文用比较的措施,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探究中西方对于面子观的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面子观的不同之处以及西方的个人主义主要有三点:文化导向,隐含意义,面子工程的策略。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收集来自生活的例子把两者结合起来。尽管这些发现十分有限,但是它提供了一条中西方有效交流消除障碍的路。在这个时代,它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尤其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Brown, P. & Levinson, S. (1978).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hang, H. & Holt, R.(1994). A Chinese perspective on face as inter-relational concern. In Ting- Toomey, S. (Ed).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Goff,am, E. (1967). Essays on face to fade behavior. Interaction ritual. New York: Garden City.
  [4]Mao, L. (1994).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ournal of Pragmatics, 21, 451-486.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89.
  [6]黄国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1989.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公共学部)

免费论文题目: